南科大之内忧

2011-06-19 04:43:49 来源:长江商报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对自己要走的教改实验之路信心满满。

南方科技大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媒体群访。

CFP图

本报讯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比喻成一流别墅,这所尚在搭建的“别墅”已接纳第一批“住客”,然而,作为关键“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核心筹建团队成员失望离去

自2011年3月开学开始,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 热议中,一件波澜不惊的事情被忽略了——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在开学前后,便已先后离开了南科大。

南科大在创校之初,明确把香港科技大学作为改革的模板和方向。2010年,在港科大与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李晓原等3位对高教改革怀有浓重情结的教授,来到南科大协助筹建工作。

面对记者采访,几位港大老师并不掩饰,他们是带着失望离开的。在离开背后,隐含着一场内部的激烈争论——南科大的办学策略和路径,筹备工作进展的缓慢,应何时开始招生等等,都受到他们的强烈质疑。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的创建比喻成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别墅,“那么从每一块砖头开始,你都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选择。”目前,这所尚在搭建之中的“别墅”,已经迅速接纳了第一批“住客”——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然而,作为关键的“砖头”的教师团队,却仍在招募中。目前的授课教师,仅有两人为全职聘任,其余皆为兼职。

而吴家玮及该校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都认为,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这几名从2010年春天开始前来协助南科大办学的老师,坚持认为在正式招生、开学之前,必须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

但对于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来说,10年的中科大校长生涯令他意识到,招生的时机稍纵即逝,而优秀的人才,则同时被内地多所大学激烈争夺。他认为,在中国内地办大学,必须采取“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不能等待一切完备。最终,双方无法统一意见。

一直以来,南科大作为高教改革的探路者,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我原来以为南科大教改实验的阻力会来自外部,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和争议出在内部的办学策略上。”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说。

南科大的改革之路,该如何走?中国国情和教育的普遍规律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在改革者和改革者之间,路径和策略的争论,往往更容易决定改革的成果。

多个院士从公告中“消失”

“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8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这是在高考前夕广为流传的南科大学生公开信中的句子。

此后,又有多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满意。然而,按照一位南科大老师的说法,这个班的第一学期是在“连滚带爬”中开学的。2010年12月,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但是,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

2011年年初,从清华退休的张贤科教授和从华中科大退休的李元杰教授,与南科大签订了全职合同,共同教授物理课。从朱清时的公开信中可看到,这门课老师原定为陈应天教授。但是在开学前,由于理念分歧等原因,陈应天也淡出了南科大的工作。

原计划讲授微积分课的张景中院士,依然在授课教师名单中。但他事务繁忙,无法每周到校讲课。临开学前,学校找来了一位来自美国学术休假的教授“救火”。对于这些情况,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并不满意。

对照一年多以来的学校公告和媒体报道,可以发现除几位港科大老师和陈应天教授外,还有多个曾经出现过的名字最终“消失了”,其中包括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等等。

与教师团队类似,南科大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培养计划、学术委员会等,都未能在招生前完成,实验室也没能准备好,第一学期的课表,也是在临上课前最终敲定的。

在朱清时看来,去年匆忙决定招生的原因,是当时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如此时机不容错过。

多重分歧导致的理念拉锯

尽管南科大的开学似乎有些仓促甚至狼狈,但这一切并未被学生们在意。“课程很符合自己的期待。”小嘉(化名)对记者说。他认为,计算机课由4名老师同时教授并不是问题,“毕竟每个人有不同专长领域,如果是不同的老师教,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学生们对课程的看法,并非外界看上去的那么一致。

“有的孩子并不愿意评价课程。其实据我了解,有些孩子并不满意。”参与南科大筹备工作且与多名学生关系融洽的陈应天对说。陈应天认为,无论学生评价如何,都只能作为参考。港科大的几位老师持有类似观点。在他们看来,要想让教学质量有保障,不是让学生满意那么简单,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程序为支撑。

港科大3位教授认为,招聘教授的前提,是先有一个初步的学科规划和学科框架,根据学科规划和框架寻找招聘人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完善规划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负责任的招生。”港科大李晓原教授说。

但朱清时认为,应该先抓住机会引进人才,再由他们来参与设计学术框架。“我在中国做了10年校长,知道(港科大三教授)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他说。

双方的分歧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团队的招聘上。几位港科大老师无法理解,为何这所学校在培养体系的设计、薪酬制度的制定,乃至基建工作上,都显得如此“没有章法”。此后,3位教授又多次建议招生叫停或暂缓。这桩从一开始就不甚愉快的合作,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理念拉锯之后,最终于开学前走到了终点。

无人可用校长亲自签发工资

学术团队迟迟未能组建,也给行政管理团队带来影响。按照朱清时的想法,在这所去行政化的学校里,应该先有学术团队,然后再确定管理队伍。

但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由校长来直接决定每个员工拿多少钱。”李晓原说。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陈应天说。事实正是如此——当几位教授先后产生去意时,学校顿时陷入几乎无人可用的状态,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人脉。例如,讲授国学课程的魏承思,与他同为南怀瑾弟子。更多的资源则来自中科大——请他之前的秘书来从事教务、协助招聘人才,以及请中科大教授来主管物理实验室。

基于在中科大当了10年校长的经验,朱清时认为,自己为南科大选择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近日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按照香港科技大学一模一样办大学不可能,因为深圳不是香港。”

但质疑者则认为,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之间的差别当然存在,但对于如何办学,是可以用科学理性的分析来探讨的,国外的经验、教育规律是可以借鉴的。以此衡量,南科大办学中的许多做法已经违背了常识。

事实上,对于南科大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目标,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已经产生了不小分歧,影响到南科大的筹建工作,并有可能会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产生影响。“关于教改,朱校长在大方向上的理念非常好,他是一个战略家。”陈应天说,“接下来,可能需要找到一个在战术上经得起考验的人,以配合朱校长的思想。”

声音

朱清时回应质疑

南科大不能拷贝

任何学校的模式

14日上午,记者在南方科技大学专访了朱清时校长。针对外界及内部人员对南科大教改理念、办学路径等方面的疑问,朱清时一一做出回应。

全职教师只有两位

记者:南科大的教师招聘工作进展如何?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授课老师中只有两位教授是全职的?

朱清时:招聘需要一个程序,现在刚准备就绪,明天(6月15日)就要召开第一次人才引进会议。现在已经有十来个领军教授的候选人,其中有四位院士,还有一二十个高水平的年轻教授候选。

一年多来,我们经过了多次失败,现在委托中科大的人才办负责人来带我们团队做这件事,已经有条有理了。所以我们一直在严守高标准。这就是我在“两会”期间说过的话:如果你要建世界一流别墅,那么从每一块砖头开始,你都要按照世界一流标准来选择。为此,就不能着急。

教师不够先招学生

记者:既然招聘老师需要时间,为什么要这么急地把学生招来?会不会因此耽误他们的学业?

朱清时:你看看学生们的反应就知道了。实际上他们在吃小灶,都是大师级的教授在给他们上课,课程设置也很严谨。

有人以为,办大学一定要门类齐全、老师齐全了才招生,这是种误解。我们学校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为中国的教改探路。不是按部就班地办个学校,而是看见机会来了、时机成熟了,就马上办教改实验班。2010年决定招生,其实是条件最成熟的时候。谁都支持,教育部部长讲话明确支持我们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如果我们晚了,到今年这个时候,就不行了。时机很重要。所以我们先招,然后全球聘请好老师来讲课。

自授学位是改革核心

记者:你认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是教改核心,但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说“野鸡大学”也是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的。

朱清时:我们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了,以后如果有野鸡大学也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好啊,这就是百花齐放,毒草也有,让社会来鉴定,这是最公正的。

而且,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中国年轻学子闯了一条新路。今后,年轻人可以不参加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我们这条路做得好了,社会公认这些质量高的学校发的文凭含金量不亚于国家学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中国高教就多元化了,高考的难题就解开了。

不再模仿香港科大

记者:你从香港科大请来的筹建人员先后离开了,这是为什么?

朱清时:南科大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一开始就聚集了一些人。开始都觉得志同道合,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分歧越来越大。这也是很自然的。

按照一些人提出的模式,需要按部就班地做。比如,先把学校的各个专业设置好,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从国外引人填进来。我在中国做了10年校长,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内地大学校长在引进人才上是看重机会,他们是着重计划。要实现计划,你要有条件,有足够的人等着让你挑,但内地没有这个条件,特别是深圳新办大学更是缺乏这样的条件。你想,全国多少大学在抢人才啊。所以不能预设专业、学科,再去引进人才;而是要先引进人才,然后他们来设定专业学科。这是南科大建校的基本方针。

记者:但你自己一直说南科大是模仿港科大的。

朱清时:那是在战略上,战术上就不能这样提了。战略上是顺应大家的愿望,我也一直很想这样。但后来工作深入后,我再也不提了。南科大只能建成中国国情下的一流大学,不能够拷贝任何地方任何学校的模式,因为情况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不一样,目标也不完全相同——南科大是我国的教改试验田,要为高教中的一些难题试探出路。

记者:你上次说南科大是“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决定的,而且要继续下去吗?

朱清时:对。我们做的这件事从来没有人做过。港科大做过,但他们做法是基本上不能在内地复制的。尽管我们目标是一流研究型大学,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他们走的路,我们能复制就好了,可惜不行。但是,港科大仍然是我们心中追赶的目标,仍然是我们建设南科大的主要合作伙伴。我一直希望加强与港科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