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跑跑”事件背后
长江商报消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大楼3楼手术室火灾事故发生后,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记者2日晚从上海市卫生局获悉,经调查,火灾根源在于医院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手术室等特殊区域应急预案缺失,由此造成医务人员应急反应能力不足。
手术室起火,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罹难,而同在手术室的6名医护人员安然无恙。尽管医护人员曾试图扑灭大火,但最终放弃病人的做法还是被舆论推向了道德的审判台。在救与不救之间,医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不足亦暴露无遗。
“医跑跑”们下楼前,以为呼吸机能供氧
用“祸不单行”来总结朱惠明人生中的最后一天,再合适不过了。
8月24日下午,48岁的朱惠明被土方车撞成重伤,被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原宝钢医院,以下简称宝钢医院),然而在进行截肢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突发火灾,在场的6名医护人员安全逃生,未被及时转移的朱惠明窒息身亡。
五小时内两遭劫难丧命
48岁的朱惠明是上海宝山区罗店镇人。然而,一场事故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平静。8月24日下午5点20分左右,骑电瓶车回家的朱惠明与拉土石的卡车相撞,右腿被卡车车轮轧过。21岁的万骁正好路过,他看到朱惠明的右大腿和膝盖已被轧碎。在万骁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中,记者看到,头戴红色头盔,穿一件浅蓝色上衣的朱惠明躺在血泊之中,小腿与身体已分离,被轧断的大腿裸露在外,场面血腥。
大约24日晚上6点多,救护车将朱惠明送抵宝钢医院。医生通知家属必须截肢。晚上七点半,朱惠明被推进三楼的手术室,医生预计手术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左右。一个小时后,十多位亲属相继赶到手术室外等候。家属虽然悲伤,但仍有点庆幸:命总算保住了。
没人能想到,朱惠明未能走下手术台。
大约十点左右,一位亲属见还没有动静,推开手术区外门一看,走廊里竟满是浓烟。“里面有好几道门,我们发现烟时已经晚了,我姐夫想冲进去救人,但无论如何都已经进不去了。”朱惠明的堂弟朱惠清(化名)说。
烟越来越大。与手术室相连的外科住院大楼的不少病人已开始往楼下撤。朱家十几位亲属最终也不得不逃至楼下,可让他们感到震惊的是,发现为朱惠民做手术的两位医生已在楼下。“病人呢?”家属问。“实在呛得受不了了。”医生说。朱惠清告诉记者当时的场景,除此之外,医生没有多说一句话。
奔驰车堵住救命消防通道
在医院陪床的朱东听到着火的呼喊声,从急诊室跑了过来。“我们想救火,但没找到消防工具。”朱东告诉记者,借助对面内科住院楼的灯光,看到浓烟从窗口里蹿出来,把楼包裹起来,还伴随着玻璃碎的声音。着火的三楼似乎没了电,而一二楼还亮着灯。不久后,两辆消防车即赶到宝钢医院。朱家人回忆,消防队当时通报他们,晚上9点56分接到报警,10点02分就已到达火场。
救援并不顺利。尽管消防通道的伸缩门已打开,但有两辆轿车并排停在门口,消防车无法进入院中。“一辆桑塔纳,一辆奔驰。我们想帮忙把奔驰推开,但根本推不动。”愤怒的人群开始骂不知身在何处的奔驰车主,朱东用手机拍了照片。照片上显示的时间是晚上10点07分。
消防车无法进入,消防队员不得不一根根接消防水带,搭梯至三楼灭火。大约半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焦急的家属冲向手术室。当时,房间被烟熏得乌黑,朱惠明的身上盖着白布,已没有了呼吸。朱惠清说,他当时看到,因高温烘烤,朱惠明满脸漆黑,已面目全非。
三楼有十间手术室,当晚只有一号手术室进行手术,着火点是隔壁的二号手术室。据此前医院向媒体通报,火灾是因二号手术室臭氧消毒器老化短路而引起。记者现场看到,事后便封锁的三楼内,墙壁多被熏黑,大多数玻璃破损,天花板悬在半空中,地上一片狼藉。
有使用过灭火器痕迹
在外界看来,朱惠明在手术中意外身亡,医院难辞其咎,医生先行逃生也令人难以置信。也有自称三院医生在网上发帖,诉说当晚医护人员的艰辛,责怪媒体报道偏颇。文中称,多位医护人员拿着灭火器冲进火场,若不是消防人员强行劝阻,亦有死伤。不过,宝钢医院医生对于火灾均不愿提及。但宝钢医院院长方勇告诉记者,当事医生确实曾进行过灭火及救援。消防部门也告诉朱惠清,现场有使用过灭火器的痕迹。
宝钢医院院长方勇曾对媒体表示,值班护士发现起火后,便到走廊取来灭火器灭火,另一名值班的麻醉医生报了警。电源被切断后,由应急电源维持麻醉病人呼吸机的运转。而医生认为,病人的呼吸机可以维持供氧,烟雾不会影响病人的呼吸,医生在被熏得难以支撑后,选择下楼。
朱惠明当时全身麻醉,必须通过呼吸机维持呼吸。院方称,医生曾想把病人背出来,若把呼吸机拔掉,病人必定会被浓烟呛死。而在管道通气的情况下,医生认为可以维持近半个小时。医生还曾想把呼吸机和患者一同转移,但病人使用的手术床要通过电动开关才能启动,不巧的是,会操作手术床的护士已出去报警,而医生不是很清楚开关的位置。
“是医护人员自己逃生病人死,还是让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死?”
——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田鸣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道德沦丧的。我们不期望每个医生都是英雄,也没有说一定要怪罪医生,如果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保证不了,又怎么去救病人呢?”
——朱惠清
记者2日晚从上海市卫生局获悉,经公安、消防、卫生部门认真查核,事故原因已基本查明,相关责任人已得到处理。
上海市卫生局介绍,根据现场监控录像和多方调查,8月24日19时30分许,死者朱某因车祸被送入外科大楼3楼1号手术室接受全麻下肢截除手术。手术室内共六名医护人员,包括两名手术医生、两名麻醉医生、两名护士。手术后期,一名麻醉医生、一名护士离开手术室进行患者手术情况录入。21时45分许,另一名护士发现隔壁2号手术室空气净化器起火,即取灭火器扑救,无果,赶到2楼用座机报告医院总机室。同时火势蔓延至1号手术室,另一名麻醉医生离开1号手术室呼救并告知同事用手机报警,因烟雾很大无法返回手术室。两名手术医生继续缝合伤口,后因照明断电,烟雾浓重,在查明呼吸机工作正常(一般呼吸机停电后可自主工作半小时左右)而手术床在停电状态下无法搬动的情况下,只得撤离现场寻求救援。经医学专家论证,此时如紧急搬离病人,去除呼吸机,采用简易呼吸器,即“捏皮球”方式辅助病人呼吸,手术室大量有毒气体势必进入病人体内,会导致严重后果。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21时56分接警后,迅速调派13辆消防车赶赴现场处置,首批消防力量5分种内赶到现场。根据医院保安和医务人员提供的信息,消防队员进入3楼1号手术室发现被困患者,其呼吸软管已脱落(事后发现其断口呈熔融状),将其抬至3楼楼梯口,经院方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在救援行动中,消防队员与医务人员将2楼30余名孕产妇、新生儿及陪护人员等成功疏散。经奋力扑救,大火于25分钟后被扑灭。
经消防部门认定,起火原因为外科大楼3楼2号手术室内北墙上方通电工作中的挂壁式空气净化器故障所致。经法医尸检,患者死因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火灾发生后,公安、消防和卫生部门立即成立火灾事故调查小组。经调查认为,火灾根源在于医院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手术室等特殊区域应急预案缺失,由此造成医务人员应急反应能力不足。为此,已免去医院分管消防安全的副院长陈爱东的职务,给予医院院长方勇行政警告处分。
◇进展
原因基本查明
副院长被免职
◇反思
“医跑跑”拷问的不只是医德
这起事故引起业内广泛重视。记者致电多名业内人士时,他们均表示关注此事,对该院医生的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认为这揭示了中国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许多深层次问题。
医生误判火情、救援不专业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邓继红告诉记者,发生火灾时,医生可用血管钳夹住动脉血管,简易处理伤口;手术床一般几百斤重无法搬动,但可以用手术推床;呼吸机笨重无法搬动,可用简易呼吸囊代替。“最主要的问题是,医生对于火情判断有误,认为可以扑灭,但当火着起来再想转移病人已来不及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院长说,对火情判断失误是导致悲剧的第一因素,判断失误使得救走病人的时间不足;第二因素则是,“无论任何情况,医生都不应单独留下病人”,只要想救,总还会有办法。
宝钢医院院长方勇亦向媒体承认,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火情的判断是有失误的,而且救援措施也不够专业。
医院消防是全世界的难题
事实上,医院消防一直是消防工作的重点。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田鸣对记者说,医院消防是全世界的难题。现代医院多为高层建筑,很多病人没有行动能力,失火时,电梯不能运行,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抬送,六七层楼以上的病人就无法转移。
“这时候就出现一个困境:是医护人员自己逃生病人死,还是让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死?”田鸣说,虽然现在医院都有消防的应急预案,但并没有这方面的实战演练。
医护人员缺乏经验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院长说,地震、失火等应急预案大多医院都有,这是卫生部的规定,但没有具体到全身麻醉的手术室病人这样细致的程度,这可能使得在场医护人员有些慌乱。另外,卫生部虽规定要有类似预案,但并不是强制性的,也并未要求医院定期预演,这也导致许多医护人员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没有经验。
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消防规范》中明确规定,消防车道应保持畅通,不应堵塞通道;医疗机构建筑物的医疗工作用房、贵重医疗设备室、病历档案室、药品库应按有关规范规定设置应急广播、自动报警装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气体灭火系统。
消防演习欠缺
北京市卫生局原局长、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告诉记者,如今的医院管理层,更多的是关注工作量、经济效益和科研文章的发表数量,但对消防演习、应急事故的处理等都比较欠缺。
值得一提的是,据知情人透露,宝钢医院也有应急预案,且年年都会进行消防演习,在事发前数周,还曾演习过一次。据了解,发生火灾的手术室屋顶并未安装自动喷淋器,这或许是火灾最终未能避免的原因之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籍医生告诉记者,“在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医院,手术台无法移动、房间内没有自动喷淋装置,这是无法想象的。在国外,绝大部分的手术台都是带轮子的,只有牙科的手术椅是固定的。”他认为,这样的事情在国外不可能发生。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