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气候门”上演第二季

2011-12-04 02:10:0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等欧美主流媒体密集报道,两年前英国“气候门”事件中未曾曝光的一批电邮当日被不明人士公之于众,再次引发人们关于气候变暖真实性的强烈争论。

此次被曝光的电邮在数量与涉及内容的敏感程度方面,均不亚于两年前,矛头直指参与气候研究的科学家与政府部门。分析人士称,匿名人士此时掀起“二次气候门”,很可能是为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

邮件揭露

“科学可以被政治操纵”

此次“气候门”余波中曝出的邮件超过5000封,大大超过2009年“气候门”的规模。邮件内容据说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学家与其他大学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官员的通信,这些科学家早前被指为迎合某些政治势力而篡改人类活动造成气候改变的数据。

这些邮件,并不是整封整封发表,而是被小心地引述,而且,所有引述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证明科学家们的偏见,或他们在研究中另有图谋。

此次被曝光邮件的主要书写者与两年前“气候门”一致——包括当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菲尔·琼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球科学中心教授迈克尔·曼等人。在一封由英国气象办公室官员写给琼斯的信中,匿名者选取了这样一段话:“观测结果不能说明热带对流层所有区域温度都在上升……我们需要传达这种不确定性。菲尔,如果有必要的话,希望我们能抽时间讨论这些问题。”这位官员还很明确地表示,“科学可以被人操纵,以达到政治目的”——这是整个被曝光邮件系列中最具杀伤力的节选之一。

揭露非政府组织“不良意图”

一些被节选出的邮件内容也将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不良企图”暴露出来。一封署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欧洲气候与能源政策小组负责人斯蒂芬·辛格的邮件写道:“我们作为一个致力于气候政策的非政府组织,需要你们提供一份文件帮我们达到以下目的:(1)制造争论;(2)让媒体大量报道极端气候、气候灾难以及付出的代价,最终建立起极端气候与能源间的联系。”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想就此事参访辛格,但未能联系上他,他的上司、WWF气候变暖行政董事卢·伦纳德也拒绝回答记者的提问。

气候怀疑论者还广泛引用另一封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气象学家凯文·特伦波斯的邮件。特伦波斯在邮件中写道:“事实上,我们对现在气温没有继续上升的现象并没有影响。这真是滑稽。”还有一些邮件显示科学家们互相“勾结”。琼斯在与一个研究龙卷风的团队成员的通信中写道:“组织一些可信赖的研究人员写作IPCC的总结报告……”目前,琼斯还未对此作出回应。

当事方辩称,邮件被“断章取义”

新一批“气候门”丑闻电邮的披露,使全球气候是否变暖的争论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东英吉利大学一名发言人表示,虽然学者们还没有时间把这5000封邮件检查一遍,但抽读显示,它们“似乎是真的”。

公布这些资料的匿名人士更是爆料称,这还不是全部,由于邮件太多,无法一一阅读,故他们通过关键词搜寻,取出这5000封电邮。“我们设法把最相关的邮件都找出来。”这些电邮被制作成ZIP压缩文件,放在一个俄罗斯伺服器Sinwt.ru下,任何感兴趣的人均可随意下载,这使得电邮内容很快流传开来。

有证据显示,此次泄密的邮件基本是两年前英国“气候门”事件中未被公布的一批,因为近期黑客并没有入侵东英吉利大学的系统。

面对再次发酵的丑闻,只有少数几人作出了回应。迈克尔·曼对再次深陷丑闻显得毫不在意,他将这次泄密事件形容为“非常乏味”;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奥弗佩克也是“二次气候门”的当事人之一,他与其他研究人员的来往电邮有多段内容被曝光。奥弗佩克认为,“二次气候门”与两年前大同小异,公布者的意图也是一致的。

2009气候门

丑闻震撼科学界

2009年12月,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前,有黑客进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计算机系统,盗取了1000余封气候学家、政府气候部门官员彼此间的往来邮件与数千份相关文件,并发布到网上,引发轰动。

邮件内容显示,权威科学家竟然有篡改数据为政治利益服务的嫌疑。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颇具影响的报告,很多都是依赖于这些科学家的结论,部分研究人员甚至直接负责撰写IPCC报告。此事一出,使得报告得出的“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显著变暖”这一论断遭到各界严重质疑,间接导致当年气候谈判失败。这一事件也被媒体称为“气候门”。

英国独立调查人员前后用了六个月彻底调查外泄的电邮后证实,科学家是清白的,这些电邮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他们扭曲数据。这是当局展开的第三轮、也是范围最广泛的调查。

由英国前公务员罗素领导的调查报告,维护了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诚信。报告也指出,这些电邮并不能推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有关人类造成全球变暖的结论。

“科学谎言”

其实是利益博弈

虽然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致使气候变暖的说法如今已广为人们所接受,但其实在科学界,一直存在反对这种说法的声音。一些科学家声称,经过他们的研究发现,地球气候是在变冷,而非变暖。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气候变化议题的背后,是一场牵扯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

“气候门”影响有限

两年前“气候门”曾轰动一时,IPCC与一些卷入“气候门”的政府部门因此非常被动。但从此后的处理结果来看,科学家们的公信力并没有一落千丈,事件最终可谓不了了之。分析人士认为,“二次气候门”只是旧事重提。

2009年“气候门”被认为是研究人员保密意识淡薄所致,相关管理部门对陷入“气候门”的研究人员惩罚并不严厉,至今没有任何一位研究人员因自己的不利言论被曝光而接受司法调查。

两年前身陷丑闻中心的科学家琼斯在暂停职务半年后,又在东英吉利大学的气候研究中心复职,只是稍微变更了职称。迈克尔·曼也曾有数封邮件被曝光,事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短期调查后决定免于追究他的责任,他的饭碗也保住了。

半年调查结果令人意外

“气候门”事发后,东英吉利大学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独立调查。出乎公布者意外的是,调查委员会最终只是严厉批评了气候科学家的保密文化,称正是这种文化造成公众不信任他们的研究发现。

至于最关键的“IPCC报告可信性问题”的调查,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却是“没有发现可能影响IPCC结论的证据”,相关科学家的“严谨和诚实”是“没有疑问的”。

上次“气候门”丑闻刚好发生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前一个月,令决策者和科学家处境尴尬。分析人士指出,两年前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无果而终,主要原因并非科学家“说谎”——事实上,大部分科学家的研究和结论都是客观真实的——而是博弈的各方未能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