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高铁”和“大巴”长啥样
长江商报消息 春运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在古代运力问题同样存在。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
古代春运也是“回家难”
为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难题,古代官府也会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普通“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轨路等。轨路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古代春运“大巴”畜力车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个别地方仍能看到马车。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音同栈)车、辎车、安车、輼(音同温)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
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輼車是一种卧车,有窗,可调节车内温度,这车子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不属古代春运工具。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因为不是一天能到家的,古代路边的小饭店、家庭旅馆、官办驿站也多,食宿方便。
唐代“春运”全国统一价
为保证节日运输,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逢节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如果是春运,价格也会有浮动,但基本稳定。如果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时的首选。
本组稿件据北京晚报、中国日报
中国古代的辎车。
元代陶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