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优先”只是传说
长江商报消息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远没有那么温暖。让人遗憾的是,“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
船舱等级决定逃生几率
泰坦尼克号上“妇女儿童优先”的逃生口号并非是虚构,但是,逃生的几率主要取决于乘客当时所在的船舱等级。
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尽管很多人 (超过1500人)遇难,但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统计数据表明,“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这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但波普诺接下来揭示的数据却十分残酷,他继续写道:“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
这是人类社会更为强悍的另一条规则。
于是,波普诺毫不客气地修改了曾使英国人颇感“安慰”的“社会规范”:“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航运公司董事挤上救生艇
白星航运公司(泰坦尼克号的船东)的董事J·布鲁斯·伊斯梅从来就不喜欢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和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在船只下沉时,伊斯梅挤上了一艘载着妇女儿童的救生艇,这使他的下半辈子都背负着骂名。
关于伊斯梅是如何从泰坦尼克号上逃脱的,流传着很多个版本。一些目击者认为他趁第一艘救生艇即将下水时偷偷溜了进去,一些则认为他从人群中挤到救生艇前,并以开枪相威胁,最终搭上了救生艇的末班车而离开。而伊斯梅自己则坚持他坐上救生艇的时候,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已经空无一人了,他对于船上还有1500多人完全不知情。
据说,泰坦尼克号上只装备了16艘救生艇也正是伊斯梅的主意。伊斯梅在泰坦尼克号的规划会议上曾经问了这么一句话:“这艘大家伙本身就是个大救生艇,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费神装那些小艇,弄得甲板上乱糟糟的呢? ”
伊斯梅认为泰坦尼克号是 “永不沉没的”另一原因,是因为无线电系统理应能够及时发送求救信息,呼叫其他船只前来救援,赶在船只沉没前挽救乘客。但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当天,船上的无线电系统出现故障,直到船撞冰山前才将故障排除。泰坦尼克号错过了其他船只发送的警告冰山出没的信息,而距离泰坦尼克号不远的船只也因被冰山环绕而无法及时赶来救援。
人们在伦敦查看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上遇难乘客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