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15年内 或将步白鳍豚后尘?

2012-04-22 02:40:24 来源:长江商报

2007年6月2日,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内,刚出生的小江豚和江豚妈妈形影不离。 新华社图

长江商报消息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左右,并以每年至少5%的速度减少。专家预测,“若照此速度下去,15年后,长江江豚将走上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老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江流域和附近的水域出没的白鳍豚还数以万计,1999年科学家就发现长江只遗留下13头白鳍豚,当时已将其列为濒危灭绝生物。在2006年的六国科学考察中,这次号称“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员素质最高、考察方法最先进”的地毯式搜索,却一头白鳍豚也没有找到。当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或是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

2006年,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瑞士白鳍豚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一次长江流域白鳍豚科学考察活动。参加人员包括除中国外的美、日、加、英、德、瑞士六国近40名科学家。科学家们从武汉出发沿长江向上海寻找,途经3436公里,考察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所有支流,遗憾的是,2006年12月13日,联合科学考察组不得不宣布:经过大规模高精度的搜寻,在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于“功能性灭绝”,即因物种数量个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

“坦白说,白鳍豚灭绝的机会很大。”王丁博士告诉记者,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会在鄱阳湖和洪湖分别做白鳍豚的考察,但结果不能预测。而1997年长江中下游发现的白鳍豚就只剩17头,一个物种个体太少,就很难进行种群的繁衍。

据媒体报道,科考寻找白鳍豚失败之后,“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主席奥古斯特·普夫鲁格警告说,若不快速制定和实施积极的保护措施,白鳍豚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

“它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说起白鳍豚锐减的原因,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魏卓介绍,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首先,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魏卓说,一方面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白鳍豚是靠声波辨别方向的,但航船的噪音极大干扰了白鳍豚声波的发射,常常发生白鳍豚被螺旋桨劈伤的惨剧。

再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了白鳍豚的洄游路线。

此外,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生活用水尤其是工业用水向河流排放致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鱼、虾、贝类大批减少导致白鳍豚食物资源减少,使得白鳍豚大量减少。

江豚15年内将功能性灭绝?

据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估计,现在江豚的种群最多只有1400头,仅为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半。

2006年的联合科考中,据当事专家回忆,一路上能看到很多“迷魂阵”:从鄱阳湖湖口进入到星子县一段,科考队记录到1300多条船,其中1200条是采沙船;从上海到张家港,船多到基本上看不到水。在鄱阳湖口,最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这些同样对江豚形成致命威胁。

“今天江豚的状况,就如同20年前的白鳍豚,如果还不抓紧保护和研究,江豚就极有可能成为‘白鳍豚第二’!”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馆长赵庆中解释,按照生物学的规律,江豚目前具有繁殖能力的有效群体仅为种群总数的四分之一。江豚现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动物名录。而如果长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长江江豚15年内将功能性灭绝,“但我有信心,石首天鹅洲迁移保护区内的江豚50年内不会灭绝。”

本报记者 柯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