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等不及论证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 肖畅
洞庭湖、鄱阳湖连续发生江豚大规模死亡事件,这个物种的命运正受到致命打击。
据目前的报道、调查来看,江豚死亡事件无法断定最直接的原因,有可能是饿死,有可能是环境污染。但是,从长时段来观察,江豚数量正逐年递减,死亡速率在每年5%到10%之间,由此又可以肯定,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难辞其咎的。
江豚处于长江流域食物链的上游,如果只是依据纯粹物种灭绝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解释江豚为什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她本有能力继续生存下去,却因人类的打扰而步入绝境,这是让人类尴尬甚至痛心的事实。
物种的衰退甚至灭绝,有其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控制。但是,物种因人类活动的原因而衰退、灭绝,人类就要拷问自己的责任了。尤其是,江豚是一个古老的物种,栖身于地球上达数千万年之久,经历了漫长的物种竞争、演进过程——可以说,大自然赋予了其王者气质。能否保护这样的王者,考验着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当人类活动失去边界,最合乎自然法则的“王者”,也许可能成为最易被淘汰的物种。我们可以依靠工业化批量培育供人食、用的动物,却同时以失去束缚的工业力量摧残、摧毁与人无争的物种。在过度的人化自然界,物种开始逆向淘汰,最具物种竞争性、最美丽的物种将有可能首先从人们眼前消失。而作为世界主宰的人类,将可能因为这种逆向淘汰而最终淘汰掉自己。
前些年,白鳍豚被确定“功能性灭绝”后,我们一面感到痛心,一面也欣慰于江豚、河豚的存在,仿佛“长江女神”血脉犹存,尚有机会做出补偿。但是,江豚很快就走向与白鳍豚同样的处境,专家甚至可以推断其“功能性灭绝”的时间,如今,我们又该如何补偿?机器轰鸣的江水,将很快失去我们的好奇心,水底世界将空洞无物,只剩下可以被计算功用的各种食材、资源。
如果江豚“功能性灭绝”的时间已经可以推算出来,那么抢救江豚已到了最关键的时机。江豚已经无法等待水资源环境的整体改善,现在最需要的是国家专项行动,给予江豚“特区”保护,“特种”保护。
抢救的时间,胜于一切理据,已经等不及慢条斯理的论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