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解密

2012-11-25 07:50:4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50年后,很多已有解读被推翻;当年真相对叙利亚危机及伊朗问题具有借鉴性

1962年10月,美苏冷战正酣,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将美国多座大城市纳入攻击范围。美国随即以动用核弹要挟,要求苏联撤出导弹,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对峙,核战一触即发。最终苏联在美国的逼迫下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先进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被视为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人类社会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毁灭性核战争的边缘。然而,在古巴导弹危机50周年之际,围绕当年危机剑拔弩张的程度、最后危机如何化解、美苏各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和让步等关键问题,一些有别于以往的资料和解读纷纷浮出水面。

历史学家表示,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化解,对于如何处理当代危机如叙利亚困局和伊朗问题,有着很大的可借鉴性。

旧识:肯尼迪政策获胜

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幕僚强烈建议对苏联寸步不让,甚至考虑先发制人。不过,肯尼迪顶住了主战的压力,坚持在私底下与苏联、联合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展开一系列外交协商。

1962年10月27日,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驻美国大使会晤,替他的哥哥向苏联递上橄榄枝:只要赫鲁晓夫将核弹撤出,美国将公开承诺不再出兵古巴。不过,真正的“甜点”在于美国还承诺撤出位于土耳其接近苏联边界的核弹装置。这一项承诺当时只有肯尼迪身边极少数资深幕僚知道。

因此,肯尼迪的战争边缘政策在时隔多年后依然被当作“神话”。乔治·布什在2002年还以肯尼迪采取战争边缘政策作为成功经验,来支持自己对伊拉克先发制人的决策。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格雷厄姆·埃里森表示,“事情很容易被解读为肯尼迪立场坚定,直至赫鲁晓夫低头妥协。人们总觉得只要自己够强硬,对方就会退缩——这恰恰是当代最流行的迷思之一。”

事实:私下递出橄榄枝

美国在土耳其部署的丘比特导弹被一些人形容为接近过时,但事实上,这些导弹在当时刚服役几个月不到,完全有能力袭击苏联。丘比特导弹从土耳其撤出,加上肯尼迪承诺不会出兵古巴,令赫鲁晓夫赚足面子,随后宣布取消苏联在古巴的导弹装置。

不久之后,美苏首脑热线建立,两国开始就限制核试验展开谈判,最终达成核不扩散条约。

“这里面最主要的历史教训在于,即使面对那样的危机,妥协还是必要的。”美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罗伯特·帕斯特说。帕斯特认为,美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令肯尼迪及其继任者很难吸取这个教训,这从肯尼迪竭力隐瞒外交协商这一事实可见一斑。

即使现在,奥巴马总统在古巴问题上也承受很大压力。“我不认为奥巴马会考虑在这个问题上软化,否则他将面临向古巴妥协的巨大压力。”

旧识:美国赢苏联输

事实:美苏两国双赢

除了在苏联军舰调头第二天才收到情报外,CIA(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多次未能及时捕捉本有助于肯尼迪决策的事态最新进展。

首先,中情局对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情报掌握太迟,当肯尼迪获知这一消息时,导弹已经处于可操作状态。其次,CIA并不知道苏联在古巴还有其他可对付美国的导弹部署。当时,苏联的核弹头甚至已经“武装“到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上方的山脊,CIA还浑然不知。

曾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解密危机档案的古巴分析员皮特·科恩布鲁表示,苏联本来打算一举歼灭关塔那摩基地的。

旧识:CIA情报战大捷

事实:屡次错失关键情报

罗伯特·肯尼迪后来就古巴导弹危机写了一本回忆录,取名《惊爆13天》(Thirteen Days),而在2000年,一部同样以古巴导弹危机为题材、凯文·科斯纳主演的同名电影《惊爆13天》上映。

从肯尼迪总统在10月16日获知导弹危机,到10月28日苏联宣布撤退,中间确实经历了13天。但是对于古巴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十月”,科恩布鲁甚至认为危机在11月还有“续集”,当时华盛顿和莫斯科还在为如何真正拆除核弹的细节激辩。

而根据俄罗斯国家安全档案分析员斯威特娜拉·萨夫兰斯卡亚本月公开的最新档案显示,当时苏联同时在为如何解决与古巴领导人菲尔德·卡斯特罗的问题头痛。

苏联时任第一副主席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在11月2日出访古巴,在那里逗留了20天,据称与卡斯特罗多次展开气氛紧张的对话,后者对苏联未有事先通知古巴而私下与美国达成协议大为恼火。卡斯特罗竭力争取苏联隐瞒美国在古巴部署战略性核武,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旧识:危机持续13天

事实:古巴“十月危机”

1962年10月27日,美国海军对苏联核潜艇投下了深水炸弹,苏联则打下了两架古巴上空的美国U-2间谍机。

这一天被认为是古巴核弹危机中最黑暗、最危险的一天。

然而,根据迈克尔·杜博斯在2008年出版的《午夜前一分钟》一书(根据对苏联相关档案最新研究撰写)所披露,在10月22日,肯尼迪宣布在古巴外围实施海军隔离,防止更多军事设备抵达,第二天,赫鲁晓夫撤回装载核装置的船只。

这意味着在10月24日,当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发表其著名的“美苏眼瞪眼”声明时,苏联的舰艇已经撤到数千海里之外。

针对腊斯克所作的声明,科恩布鲁表示,“那所谓的‘眼瞪眼’,根本没发生过,从未有过真正的对决。”

旧识:美苏“眼瞪眼”

事实:从未真正对决

1962年10月,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10月

1959年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政府一直对古巴采取敌视态度。

1961年

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失败后,美国和古巴断绝了外交关系。

1962年

2月

1962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偷偷留好了1200支哈瓦纳雪茄后,签署了一份禁止所有古巴商品进入美国的法案,正式宣布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化解,对于如何处理当代危机如叙利亚困局和伊朗问题,有着很大的可借鉴性。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决策本质:解读古巴导弹危机》作者格雷厄姆·埃里森认为,伊朗问题就是一场古巴导弹危机的“慢动作版本”:“事件发展过程是一样的,就是双方慢慢地陷入对峙,直至有一天美国总统必须决定究竟要不要动武。而肯尼迪的想法则是: 不要让对峙的那一天到来,因为其带来毁灭性结果的风险太高。 ”

对叙利亚危机及伊朗问题具借鉴性

现实意义

回 顾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当我确认古巴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作战状态,核战一触即发时,我们立刻给夫人打电话,让她马上驾车向美国中西部逃难。

——美国图片判读员布鲁奇奥尼

小人物眼中的“命悬一刻”

50年过去了,从尼克松到麦克纳马拉,从赫鲁晓夫到卡斯特罗,大人物对1962年那场险些将人类拖入毁灭的危机,都有了自己的阐述。而轰炸机机组成员、潜艇艇长、图片判读专家,这些相对政治家的“小人物”,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如果他们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我们的历史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

“作为一名专业的图片判读人员,我看照片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些在上世纪60年代工作的技术人员,很难想到将来会出现像谷歌地球这样的玩意,能让普通人浏览俄罗斯、伊朗等国家最隐秘的军事设施。而我们当初只有拿着一张张飞机或卫星拍摄的照片,不断重复一个问题:照片里面有哪些设施能够用于军事用途。”

说这段话的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迪诺·布鲁奇奥尼。当时布鲁奇奥尼是美国华盛顿国家图片判读中心的一名照片判读员。10月14日肯尼迪总统下令对古巴进行空中侦察。两架从得克萨斯州劳夫林空军基地起飞的U-2侦察机飞越古巴的导弹发射场拍照。当天侦察机拍摄的照片就被转移到了国家图片判读中心。14日布鲁奇奥尼和他的同事,连夜确认古巴有苏联导弹存在:即部署在古巴东北部圣克里斯托佛附近的SS-4导弹。转天布鲁奇奥尼就受命直接向美国总统汇报了图片分析结果。

当时由于古巴局势日趋紧张,国家图片判读中心工作压力极大:所有判读人员连夜倒班,轮流对数千英尺长的侦察胶片进行分析,来为美国政府决策做支撑。

美国图片判读员:

没有谷歌只有数千英尺长胶片

克劳德·克罗在古巴危机爆发时,他们一家五口人正生活在美军控制的古巴关塔纳摩湾。当时克劳德的父亲是军队聘用的一名工程师。而他在当地的中学上学。克劳德清楚地记得1962年10月22日上午他正在课堂上走神,突然就听见了学校大喇叭广播要所有人立即回家。等克劳德回到家中,才看到他妈妈正拿着一个小手提箱等着他。原来由于情况紧急,每户家庭只允许带一个小箱子。等他们一家来到码头,克劳德才发现港口挤满了军车,一幅大战降临的场面。关塔纳摩湾2200名美国平民登上了阿普舍号军舰,在海岸警卫队、反潜飞机和驱逐舰的护卫下,驶向美国本土的诺福克军港。这些平民之中甚至还有即将生产的孕妇,在军舰到达美国军港的时候,船上还多了三个婴儿。

关塔纳摩的中学生:

2200名美国平民大疏散

高登·林克是当时美军B-52轰炸机上的电子战军官,驻扎在加州的比勒空军基地。林克的任务是在B-52轰炸时,干扰对方的雷达系统。当时B-52轰炸机一个机组执行一次任务要花24小时:从加州起飞后,在海上空中加油,然后向阿拉斯加飞行,最后要抵达苏联的阿留申群岛外围。

林克说他当时能清晰感受到局势的紧张。在1962年10月23日苏联船只接近美国海军封锁圈的时候,林克正准备执行对苏联的轰炸任务。当时两架B-52收到的命令是,如果苏联船只不转向,他们就要进入苏联对其城市进行核打击。林克在执行任务之前给他在加州的太太打电话,叫她躲到科罗拉多州,没有他的吩咐千万不要回来。林克担心这次任务会成为核大战的开场戏。事实上机组成员起飞后,都知道B-52带的是“真家伙”,而且掌握了核弹的解锁密码。林克回忆说当时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反倒没有时间来紧张。而且作为在苏联边境准备轰炸的美军部队,他们确实没有多少选择:要么苏联人回头,要么美国开始轰炸。直到现在,林克还坚信他们这些在苏联边境徘徊的轰炸机,是促使苏联撤回导弹的主要原因。

准备轰炸苏联的B-52飞行员:

掌握核弹的解锁密码

据北京晚报、广州日报

导弹安装工人

导弹基地电缆

燃料罐拖车

氧化剂罐拖车

导弹掩蔽棚

履带式牵引车

美国拍摄的古巴导弹基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