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肉风波”席卷欧洲
长江商报消息 前不久,爱尔兰食品部门曝出当地牛肉汉堡含马肉成分之后,马肉风波席卷欧洲多国,牵连欧洲数大食品企业,连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也成为消费者口中“挂牛头卖马肉”的嫌疑犯。一时之间,民众谈肉色变,不论是素以严格著称的政府食品监管机构还是驰名全球的各大食品企业,都因沾上马肉充当牛肉的丑闻而颜面尽失,遭到无尽唾骂。虽然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认定食用马肉中检测出的少量止痛药成分对健康无害,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但消费者不买账,大呼“现实简直令人窒息”,“花钱买被骗”。在马肉风波的持续发酵中,欧洲肉类市场和食品业正在流失民众的信任。
到底是谁动了消费者的牛肉?被马肉风波拉下水的企业机构没有一方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反而互相推诿,口径一致地认定自己是不知情的受害者,政府指责监管疏忽,监管部门埋怨销售商质量检验不过关,销售商则表示要起诉生产商。
■现状
制作环节复杂,逐层分包
■探因
利润挤压或成主要原因
肉食经销商纷纷将责任推给自己的上游或下游公司。为马肉明确贴上牛肉标签的“斯潘盖罗”公司解释,这不是他们的错,收到这批肉类时,并没有明文指出是马肉。
最后,真凶的矛头指向了罗马尼亚生产商,而罗马尼亚生产商公开表示,他们出口的的确是马肉,并不是牛肉,并没有欺诈行为。欧盟委员会认为,所有环节都有嫌疑,把某一个企业说成是罪犯是不公正的。
有媒体认为,马肉价格仅为牛肉的三分之一不到,这中间产生的利润进了谁的腰包,谁便是真凶,牟利是“马肉充当牛肉”的食品供应顺理成章的直接动因。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超市与肉食品供应商之间的利润空间缩小,同时欧盟去年肉类检测标准改变之后更加严格,种种因素导致一些食品企业为牟利而到海外寻找更便宜的肉类,食品供应链也随之变得更长。
■问责
食品检验权下放致漏洞
根据法国食品监管部门的调查显示,肉类制品大多经过重重环节,多个中介转手,实在难以追溯到真正的源头。这一过程中牵涉多个国家企业,每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尽相同,出现食品监管漏洞似乎合情合理。监管部门因此回应公众说,如果政府多给点预算,增加卫生部门人力,每年的食品检测样本也就不会下放到地方政府而导致发生各种问题了。
据报道,欧洲近几年来因为陷入经济危机,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收税和削减开支,监管部门也同样陷入大幅减少预算,压缩人员的困境。以英国为例,食品标准局的样本检验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的1700人缩减至800人左右。马克·沃尔夫说,因为调查难度大,开支大,只能下放给地方政府监管,而地方政府情况也相差无几。当整个监管系统分散,检验食品样本的能力下降,食品供应链又越来越复杂时,出现漏洞是早晚的事。
■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已超越国界
时代周刊评论,马肉丑闻暴露出欧洲一体化内部发展不平衡,各国食品监管制度不同,水平有差别,加之复杂的中间环节让监管变得难上加难。在食品安全上,欧盟并没有统一的监管政策出台,管理上远远落后于市场。
据报道,欧洲马肉风波目前可能已蔓延至亚洲,香港有关部门已经下令,将涉嫌马肉风波的食品下架,并表示掺杂马肉的受污染牛肉食品只有这一种。这一消息说明,在全球化时代,食品安全问题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公共问题,会引发全球性的广泛讨论。
要破解这个难题,将责任推到某一个企业上是不合理的,仅靠某单一环节的严防死守难免出现漏洞。故食品安全问题,除却道德上的约束,法律上的施压,监督监管须在可能的、潜在的任何环节把关,漏掉一个环节便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而引起另一个马肉风波的出现。
■链接
为什么欧洲拒绝食用马肉?
在世界文明史上,马作为交通工具,对人类影响很大,许多文化将马视为伙伴,认为吃马肉是忌讳,尤其是英国人。在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马肉上餐桌并非罕见。法国的拿破仑曾听取外科医生的建议,让战士们吃了马肉活着回家。马肉对人体健康不仅无害,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马对疯牛病有免疫能力。
但罗马天主教会早在公元8世纪就颁布了食用马肉的禁令。此次马肉风波中还检测出一种名为“保泰松”的止痛药成分,卫生专家表示剂量微乎其微,对人体没有影响。马肉充当牛肉,引发欧洲消费者的愤怒,并不是因为它威胁了人体健康,而是因为欺骗消费者是不可原谅的。编译罗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