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录的是追寻自我的过程

2013-03-06 02:59:05 来源:长江商报

刘凡作品,诺亚方舟上的四美图。

刘凡作品,口述历史明信片。

长江商报消息 对话武汉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刘凡

第一次见刘凡还是一年多前,在柏林,当时她正在做一个关于武汉近代建筑的口述项目,那是2011年“德中同行”在武汉的项目之一。她带着她的学生们去采访那些生活在老房子里的居民,记录他们的生活以及对武汉变化的看法。

那时我也在德国进行一项关于“工业遗产”的项目调查。在他国遇见,总会有些不一样的亲近感。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的她一身学生装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女生原来已为人母。

后来,在武汉,我们有过好几次“漫长”的对话。我开始慢慢了解眼前这个女性,“藏”在作品背后的她,与那个“学生气”的她原来竟是这般不同。

这种隐秘的变化体现在她的作品里,或幽默、或魔幻、或诡异、或轻柔,画画、摄影、装置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这是一个女性艺术家——是的,我特别提到“女性”这两个字,没有偏见。这就是她所要说的,她对这时代与社会的的思考。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章凌采写 受访人供图

一个女人对社会的发声

在柏林遇见刘凡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是一个艺术家。那之前,我没有看过她的画、展览或者任何其他作品。

直到去年夏天,在武汉,她邀我去看一个女性艺术展。这个展览是她策划的,找来了不少国内外的女性艺术家,展出她们的作品,这其中也有刘凡自己的。现场,有些展示尤其“特别”,记者和观众都揪住“女性”这个题材,堵着刘凡提问、采访。去年年底,她将展览搬到了欧洲,并且将武汉的艺术家“引”了出去,据说,反响不小。

“能够在当地引起艺术圈和媒体如此之大关注的,几乎很难。”刘凡告诉我,外国观众对这类题材和表现方式的作品,相反比国内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能是身份不同,文化视角也不同。或许这其中也表达出了一些他们对东方文化想象的成分。”今年2月,刘凡的画又到了瑞士展出。相反,回到国内,刘凡却觉得自己在某些圈子里像一个“异类”,就像当年被人称作“女博士”一样。

刘凡的画,看似有些超前、大胆,因为大多都以“裸女”勾勒线条,但基本都表现出一个女人想要对这社会发声的各种表达。面对生活与生存的各种状况,女性的顺从与挣扎,在不同境遇和人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冲突。

“我会特别关注女性题材,也是在我读博士之后。我发现人们总爱强调性别和相关的话题,比如早前流行的‘男人、女人、女博士’的段子,以及后来的‘三高’等,女人在获得更多知识以后,反而总遭到各种妖魔化的挖苦、嘲讽和怀疑,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我是谁?我的身份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我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身为女人,刘凡或许思考的比普通女子要多得多。平常时候,女人之间的对话,总不过是围绕男人、八卦或者各种琐碎小事。而我们几次超过8小时的对话,话题远不止于此。

身在现实社会中,她与很多女人一样,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而在这个显然由男人主导的社会里,她的被关注、她的无奈,都存在于难以言说的尴尬里。

好在,她有一个懂她的人,在家里做她的精神伴侣。由于即将要去德国做访问学者,刘凡这会儿正在上海学德语。每天早上和晚上学习语言,下午写点东西或者画画,家里一切事务都不需多操心,这样的人生或许已经足够美好。而我仍期待那个藏在作品背后的她,能给更多人思考与力量。

对话刘凡

“我想再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女性”

长江商报:“女性”身份在你的作品里,希望表达一种怎样的态度?

刘凡:如果我们将人类作为主体来看待的话,它并不具有身份的实体,无论它表现为什么样的身份,这个身份都只有来自认同他者对它的感知。自我总是像另外一个自我。

我想探究的是一种个体的自由状态,而我的作品记录的则是苦苦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对自我在历史构成物的符号迷宫中迷失方向的叙述。

长江商报:女人的生活与生存,一直是你在思考的。你也是一个女人,你想说的是什么?

刘凡:性别化的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时,立刻会被定位和构成主观性,来保护父权机制。社会机制在这些形式中构成了以男性为主体的结构,主观上否定了女性。我们一直处于这样一种视觉化的意义体系中,女性处于被动而不是积极的角色之中,她始终作为对象而不是主体。

我希望再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女性,她首先是一个生物学的身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意识的个体。当然,在今天这样一个没有标准、没有底线的时代,注定了个体存在的迷失,而艺术的存在便在于此,为了可以拯救迷惘的灵魂。

长江商报:经历了结婚、生子这些变化之后,你的想法是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刘凡:读书让人懂得历史、婚姻让人懂得理解、生子让人懂得人生。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体现了性别身份的构建,而性别身份在一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女性角色中,可以自由地反对解剖学,将自我从身份固定的术语中解放出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使女性不再作为她者或者客体存在,而是作为主体,这种转变使得人生的意义更加丰富。比如,我近期的作品出现了一些被符号化的孕妇的形象,她代表了生与死,暗含了主体以及被客观化了的她者。

长江商报:你喜欢什么时候的你自己?

刘凡:我最喜欢现在的我。现在的我经历了一个女性所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它对应的是传统父权社会对女人所要求的“三从”:从父、从夫、从子。这种千古以来的一一对应加深了我对中国父权社会的思考,而这体验也让我的生活更加完整。

人物简介

刘凡,博士,当代艺术家,策展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她的作品多以女性视角发声,试图发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女性的生存与生活状况。作品曾在德国、瑞士、英国、法国、捷克等欧洲国家展出,2011年为“德中同行”交流项目作武汉近代建筑口述历史和研究。著有《消失的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