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男孩将梦想搬进食堂

2013-06-11 06:48:5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与同龄人相比,今年26岁的徐康,经历颇有些传奇。从大一开始,他开过酒楼,承包过食堂,在北京奥运会上为各国运动员煎牛扒,在南极为科考队员烧鄂菜……

徐康的梦想是开一家五星级酒店,他深知这个梦想之大,需要一步一步的奠基。2012年2月起步的青青菜源蔬菜有限公司,是他迈出的第一步。而这家开张仅一年零四个月的公司,由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从最开始的一间学校“样板间”发展到每天有13000名中小学生在吃他供应的菜。

首建学校净菜配送“样板间”

青青菜源是徐康根据自己的烹饪专长量身打造的一间餐饮公司,提供净菜配送、食堂托管和食堂承包服务。然而,50万的启动资金不可能带给他一座现代化的配送工厂;最初,公司只有一间简陋的配送间、一辆车和一名司机。

怎么打开市场?徐康不急着铺摊子,而是决定先造一座“样板间”,这就是汉阳区赫山路的楚才小学。楚才小学拥有一所A级食堂,标准近乎苛刻。“孩子的肠胃是最脆弱的,迫使我一开始就把菜品做到最高标准。”徐康这样要求自己。

谈业务那天,该校整个行政班子十多名负责人,像陪审团一样坐在对面,徐康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他不慌不忙地讲起了自己在南极为科考队员打理膳食的经历。校方被说服了,并跟这位“南极厨师”签下了供货合同。

徐康深知,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菜品的品质。为了让学生吃上时令蔬菜,公司向农户提前预订,从地里直接收菜。在徐康的电脑里,还有给学生安排的菜谱:几大营养素的配比分析,都精确到克。

那段时间,徐康既是营养师,又是切菜工,还是配送员,每天从下午切菜到晚上11时。“每个人创业起步阶段都是艰难的,就看能不能挺过去。”他常常这样勉励自己。

借“奥运模式”救了一个食堂

随着口碑在学校之间流传,到了去年下半年,徐康服务的学校增加到十几所,管理的员工有数十名。

初次创业的年轻人,总会面临向管理者转型的困难。然而,徐康比其他创业者从容的地方在于,每周三,青青菜源所有的员工都会领到一张任务通知单。一周之内,每天的工作任务都在单子上写得清清楚楚。徐康要求员工可以不懂专业,但必须严格遵守自己的任务表,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熟悉每天的流程。

这是徐康在2008年担任奥运厨师期间,向著名餐饮服务公司爱玛客学来的。他曾用这套管理挽救了一间食堂。这间食堂不但管理上漏洞百出,加工流程也是杂乱无章。徐康进驻后,从原材料进货、粗加工,到烹调间、配餐间,再出餐间,理顺了整条流程。

谈到这里,沉稳的徐康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情,“我有一个习惯,自己认可的东西,就会改良以后拿来用。”这个习惯的背后是,一旦闲下来,他就会在网上浏览专业的食品网站。去餐馆吃饭,第一眼看装修,第二眼看环境卫生和服务态度,第三眼看上菜品质。

这个26岁的男孩,买菜、配菜、烧菜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空间。本应是难以想象的枯燥,徐康却有另一番感受,“如果往自己的理想上面想,不会枯燥,越想越热血沸腾。”

建一座现代化的净菜配送中心

在徐康创办青青菜源的过程中,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触动着他。这令他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避免因为一些细小的失误而酿成危机?

目前,净菜配送行业还没有标准出台,徐康说,“我想做制定标准的人。”

从去年至今,徐康每天三点起床,到市内各批发市场看蔬菜行情。6点前回到公司,安排配送装车。上午的时间,十多个食堂,他每个都走到,检查生产情况。下午,订单陆续到货,他又忙着处理蔬菜。“最佩服的是他能把这种作息坚持下来。”公司销售经理黄源说。

在进货环节,徐康有“两不”:太便宜的食材不买,因为便宜货品质没保障;太光鲜的菜不买,第一印象是动了手脚。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放心。销售经理黄源负责进货环节,每次与农户签订供货合同,他都会到田地里取样,送到华农微生物检测所检测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每天送出的蔬菜,也都会留样。

徐师傅是徐康的老员工,他对记者说:“徐总做事非常认真,但是脾气不好,如果违反纪律,他就发脾气。”徐康承认自己在工作上确实一板一眼,有一次他就对厨师发了脾气,这名厨师炒菜图省事,原本一锅菜只能炒30人的量,硬是塞进50人的量。徐康给他上课:“一锅菜多少斤,放多少盐和调料,心中要有标准,菜才能做得好吃。”

徐康自己也在慢慢学习,无公害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专业知识?到了晚上,徐康也不闲着,他有一个朋友圈子,圈里大多是些厨师、供应商和餐饮同行,大家聚在一起谈哪一种食材好,哪一种烹饪方法有营养。

目前,每天有13000名中小学生在吃徐康的菜,但他坦言公司还远没有走上正轨,“如果走上正轨,我就能坐在办公室里悠闲地喝功夫茶了。”谈到未来的计划,这个每天只睡4个小时、仍然精神奕奕的年轻人说,“我要建一座现代化的中央配送中心。”

徐康

创业感言

人物素描

26岁的徐康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尽管一身休闲短装、笑容憨厚,可他往办公桌前一坐,一开口,就是不容置疑的口吻。从19岁开始,对烹饪的执着和热爱,支撑着他度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也练就了他坚毅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