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作室 跨国做设计

2013-08-06 01:47:19 来源:长江商报

柳菁展示设计的作品。本报记者 徐楚云 实习生 李竞 摄

长江商报消息 2011年,职场打拼十年的柳菁卸下头上国际4A广告公司设计师、香港上市公司董秘之类的光环,成为一名“随时随地随意工作”的独立设计师。

她创办米珈品牌设计公司的初衷很单纯:想找到一批有才华的设计师,大家一起做一些有灵魂的、不那么商业化的作品,来帮助那些正在创建品牌的创业者。目前看来,她离这个愿望已经不远了。

三地设计师跨国联合完成一件作品

一家跨国公司的产品在德国设计、日本制造、中国组装,并不奇怪。

但你可曾听说一间8个人的小工作室,生产流程也要跨国?米珈就是这样,logo在深圳设计,VI(视觉识别系统)在武汉完成,吉祥物在法国设计……这些元素最后汇总到柳菁的电脑里,打包成成品交给客户。

最初,这是一种无奈之举。2011年3月,柳菁接到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邀约,给一所小学做整体形象设计,临动手,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合作伙伴。

“我找过以前湖美的同学和朋友,合作却并不成功,那时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柳菁说,在4A公司,一件任务会被分解为不同环节,设计师们各用所长;虽然自己做老板,柳菁却不打算一人包办,“一个人做,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怎么办呢?她想到了在深圳工作时认识的一名设计师,他擅长标志和VI造型;还有远在巴黎的一名设计师朋友,她设计的吉祥物非常可爱。柳菁向他们发出邀约,几乎没有约束,唯一的要求是按时交作品。最后,三人一起完成了这个设计作品。学校对设计效果非常满意,而柳菁也被这家文化公司聘请为视觉顾问。

先分工,再打包,柳菁无意中实践了当时非常流行的众包概念,并迅速认可和确定下来。最初,这个设计小组只有3人,如今米珈共拥有8名设计师,分布在北上广深和巴黎等地,两年中没有一人离开。

“团队之所以很稳定,大概是因为我们都离不开这个行业。”柳菁得出了这样一个不算是秘诀的结论。

避免走弯路为设计师“翻译”客户需求

秘诀当然有,柳菁称之为“客户教育”。

柳菁在接到新的订单后,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客户教育”,即为甲方普及基本的美学概念,分析国际知名的品牌形象设计案例,告诉他们经过形象设计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

几乎所有的设计师都曾咒骂过甲方(客户)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里充斥着“高端大气上档次”之类宏观又抽象的词,柳菁也曾为此抓狂。

后来她进了一家甲方公司,立场转变之后,突然明白了甲方的心情。“甲方比设计师更看重设计的品质,他们有更多的压力和考虑。”而之所以产生理解上的鸿沟,完全是由于缺乏有效沟通。

“设计师通常只负责埋头处理色彩和线条。但必须有人来沟通,沟通不畅,设计就会走弯路。”柳菁自己扮演了这个角色。在接业务前,她和客户详谈,包括出具一份调研报告,将客户的抽象要求“翻译”为专业的设计语言。所谓的高端大气,到了设计师手上,就变成特定的设计风格,以及具体的色调、图形、线条。

更多时候,客户的思路并不清晰,需要设计师提出几条思路供他们参考。北京一所小学曾请柳菁为他们设计logo,既想保留原有的蝴蝶图案,又想换一种新形象。柳菁提了三个方案,始终定不下来;与校方沟通一整天后,最终给学校设计了一颗“蝴蝶树”:绿色的人形大树,枝桠伸展,托起一树五彩的蝴蝶花,充满生机。

“我来做策略,设计师可以专心做设计,这样一来,米珈的工作效率远高于那些大公司。”柳菁自豪地说。

第一年“白干” 改变定价方式后“渐入佳境”

因为不擅长经营,柳菁更多的是为一些有业务资源的公司做外包,这样相对轻松,可以专注于设计。“设计行业里,只要甲方认可你的作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单子找上门。”

但“不食人间烟火”也会遇到麻烦——比如,如何给设计作品定价?第一年里柳菁就跌在了这道坎上,因为太不在意收益,一年下来几乎白干了,除了付给设计师薪水,自己没有赚到钱。

她不得不开始思考定价问题。一名投资人曾建议:“创业前期就应当考虑好,如果自己不擅长,就寻找一名懂得经营的合作伙伴。”但柳菁觉得不现实,“我们一共就8个人,不可能专门养一个营销员。”最后,她参考了4A公司的定价方式,但是作了简化:给设计师每小时的工作报酬估价,按照一件作品的工作时间计算总价格,对客户的报价仍然是按照项目计算。这个方案很见效,去年一年,她付给深圳的那名设计师的费用就超过十万,自己的收入也快赶上从前在4A公司的水准,并且客户没有被新价格吓跑。

实习记者  刘兆阳

 

柳菁

35岁 米珈品牌设计公司创办人

创业感言:

设计行业靠作品说话,只要甲方认可你的作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单子找上门。

人物素描:

白净的圆脸,素颜,长发扎成马尾,笑容明净亲切,镜片后一双秀丽的眼睛透着灵动开朗——在设计行业打拼十年的柳菁,看上去仍像是校园里某位和蔼的学姐。她会滔滔不绝讲一个多小时设计还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