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事件VS “8·16乌龙指”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专访“327”国债亲历者熊昌烈:股市有自己的规律,突发事件改变不了
本周五A股市场的“乌龙指”,令市场浮想联翩,很多人联想到1995年2月23日,那个最后时刻动用1056万口超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的“327国债事件”。
两相对比,虽然事件起因、影响不一,但共同的是,他们都是中国A股历史上一次巨大“事故”,更让A股散户感到迷茫和失望。
同时,它们都向管理层以及投资者敲响警钟:市场存在隐患,制度有待完善;而股市有自己的规律,突发事件改变不了趋势,投资者入市需谨慎,要理性。
惊魂八分钟
提起十几年前的“327”国债风波,本报专栏作者、湖北国债期货“第一人”熊昌烈眉头紧皱。
“1995年2月23日下午4时22分13秒,到4点30分之间的八分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熊昌烈介绍,自己当时是融利期货老总,“我们的自营盘一直是多头,那天327合约的价格一直攻到151.3元,中途上到154元,上到很高了。”
而在4时22分13秒时,交易室大屏幕,突然曲线从上面“刷”地下来,不停地往下跌,从154元到152元,一直跌到147元。
“跌了好几元,而那个时候一块钱都很厉害,因为是百分之一的保证金,100万能撬动1个亿。”熊昌烈说,八分钟的剧跌,多头可谓惨烈,16时30分,当天进场的所有多头全部爆仓,“我的公司瞬间被破产了,包括申银、国泰等在内的大公司都破产了”。
不过,这不是最后的结果。晚间11点,形势发生惊天大逆转,时任上交所的首任总经理尉文渊宣布,最后八分钟交易作废,结算价按照4时22分13秒时的价格——151.3元。“多头又变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事情一定下来,有空头就跳楼了。”熊昌烈介绍。
“当时我边上一个老板是多头,4点半收市时,他全线爆仓,一时被气昏,被急送医院抢救。而在晚上上交所公布作废后,老板拔掉针头,手舞足蹈起来了。”一位亲历“327”的网民感叹:真是造化弄人。
“327”国债期货事件
所谓“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面值100元。
而熊昌烈所说惊魂八分钟,起因是由于“327国债”的保值贴补率,中经开与万国证券的对赌,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于2002年撤销)开的是多仓,万国证券开的是空仓。双方“角力”的地方,不是做多还是做空,而是对于国债现货的利率究竟定位于多少才是合理的利率?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公告,百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当日上午一开盘,中经开借利好掩杀过来,327国债10分钟后上涨了3.77元,而此时的万国证券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超过规定持仓量很多,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亿。
当日16时22分,万国证券在最后8分钟内砸出1056万口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
夜里11点,上交所下令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异常,是无效的,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这意味着万国证券的损失高达60亿元。
此后,万国证券“掌门人”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狱,另一当事人尉文渊被免掉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有评论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警示投资者和管理层
在熊昌烈看来,两个事情性质不同,但对市场的风险警示作用一样。
“8·16是‘乌龙指’,从交易所证监会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光大证券是真金白银投进去的。”熊昌烈回忆,而327国债风波中的万国证券是没有钱的,“它哪有6000亿?但是它打了6000亿,这是违法的。”
在后期的事件处理中,“327”让证监会主席易人,交易所总裁离职,证券公司老总坐牢。而本次,业内认为,目前事情尚无定论,如果是蓄意操纵,光大证券将面临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而如果是“乌龙指”,可能只承担民事责任。
“从交易额上来看,两件事情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熊昌烈表示,“327”事件当日国债成交额为6600亿元,而8·16的交易额才70亿元。
但即便如此,“8·16”仍可看做是“327”的模拟版,警示着这个市场存在的隐患,“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否则有可能酿出大事件,而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最简单易行的就是交易所设立熔断机制,以利于控制股市的突发风险。”
此外,熊昌烈表示,两个事件也都对投资者有共同的警示作用,它们告诉了股民,这个市场上一切皆有可能,“以秒为计算,把众多权重股拉到涨停板,这对散户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但股市有自己的规律,总会回归理性,突发事件改变不了趋势。
本报记者 曾茜
国债期货发展史
1992年12月18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不对公众开放。
1993年10月25日
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
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1995年2月23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
1995年5月17日
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无奈地划上了句号。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2013年7月
国务院已同意开展国债期货交易。
什么是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18年后
国债期货再“开闸”
中金所于去年2月13日正式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距今已有近17个月;距1995年“327事件”,国债期货被冰冻了十八年……2013年7月5日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透露,近日,国务院已同意开展国债期货交易。证监会也正式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关于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国债期货的请示》。
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成了5年期国债期货的合约设计、规则制定和技术系统测试,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推出国债期货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下一步,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国债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发布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开立债券交收账户、审批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以及培训市场中介机构和开展投资者教育等工作,上述工作预计需2个月左右。
据解放日报
六大措施防“327”覆辙
专家指出,当前不会重蹈“327”国债期货事件的覆辙,原因在于:
1.国债现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327”事件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的流通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而截至2012年底国债现货流通规模约7.07万亿元,约为当年的70倍。
2.国债期货产品设计更加科学。当年国债期货以某一具体国债作为合约标的,并采用单一券种交割。由于单一券种存量规模较为有限,容易引发“多逼空”风险事件。5年期国债期货采用名义标准券设计,实行多券种替代交收,从源头上遏制可能发生的逼仓。
3.国债价格市场化程度发生巨大变化。当年国债期货的标的利率为固定票面利率加上保值贴补率,这使得每月公布一次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市场上多空双方角力的焦点,如今这一影响因素已不复存在。
4.期货法规体系趋于完善。上世纪90年代期货市场缺乏法律法规,如今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期货法规体系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善。
5.期货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本质性改善。目前期货交易所已具备有效的前端控制措施。在交易确认前,首先对可用资金及持仓限额进行确认,避免出现透支及超仓行为。同时,保证金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持仓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强行减仓制度等制度已成为我国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核心制度。
6.以证监会为核心的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已经确立,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制度也基本完善。
据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