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沉浮

2013-09-08 01:59:2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综合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企业报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在数码相机还不是主流,人们小心地往傻瓜相机里塞胶卷的时代,柯达的这句广告语几乎刻在了每个人的脑海。

很可惜,守旧的柯达没能赶上数码时代的大船,面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像产品的冲击,船大难掉头且老迈的柯达最终在去年1月走上了申请破产保护的道路,定格了我们无数美好瞬间的柯达陷入窘境让很多人倍感唏嘘。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煎熬,柯达终于收到了申请脱离破产保护的批准,而今后重组的柯达公司规模将大大缩小,专注于商业影像方面。

百年柯达

1881年,发明家乔治伊士曼与人合伙成立了柯达的前身——伊士曼干版公司。

1997年,柯达市值达到历史最高310亿美元,全球员工达14.5万人。

2012年1月19日,柯达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2013年9月5日,柯达宣布脱离破产保护,完成重组。

胶片之死

历史记录者被时代淘汰

记录二战风云、随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第一时间拍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柯达胶片一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柯达的鼎盛时期,柯达胶片曾一度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直到今天,柯达依然是胶片的代名词。

2000年,数码相机在主流市场开始迅速普及。而此时的柯达,仍对利润丰厚的胶片业务一往情深。不过,好日子很快就到了头。从2000年开始,彩色胶片业务以每年25%的速度迅速下滑。柯达传统胶片业务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71%。

一直到2003年,在时任CEO邓凯达(任期为2000年—2005年)的领导下,柯达才作出艰难的转型决定。这一年的9月25日,柯达集团宣布,公司的业务重点将从传统胶片业务向数码领域转移,并且今后将不再向传统胶片业务进行任何重大的长期投资。

这个决定来得太晚了。“这是成功者的诅咒,”全球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副总裁李广海说,“越成功就意味着在下一次挑战中越有可能失败。”

2009年,柯达宣布停止生产克罗姆彩色胶片,并裁撤传统胶片部门。2012年1月,柯达在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16天后,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瘦身重生

盯上新兴国家和触屏市场

时隔20个月,柯达日前宣布已脱离破产保护,重组转型成为一家专业的商业影像技术公司,涵盖包装、功能性印刷、图文传播等领域。根据柯达给出的预测,到2013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25亿—26亿美元,盈利1.67亿美元,2017年盈利规模将上升至4亿多美元。

从全球市场来看,柯达安装了超过1.2万台数码商业印刷设备、6万套印能捷软件,其全球客户生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业印品。

“新兴国家的商业影像市场规模已经赶上了成熟国家,尤其是亚洲市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柯达亚太区总裁路易说,预计2015年包装市场容量将达到3000亿美元、功能印刷市场容量达到500亿美元。

不仅如此,柯达还耗费了数千万美元成立了2家合资公司,研究生产触控屏幕与薄膜,希望日后从庞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柯达中国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去年柯达中国销售额约1.5亿美元,占亚太地区的25%—27%,其中影像市场贡献率达50%。柯达大中华区总裁王兵预计,随着绿色印刷、数码印刷、包装等新技术的引入,加上中国对绿色环保的推动,或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高潮。

前路漫漫

短期内恐难立竿见影

近年来,不少曾经独步全球的行业巨头因为缺乏创新、转型缓慢而被年轻的后来者迅速赶超。例如两年前13岁的谷歌125亿美元收购了83岁的摩托罗拉;日前,38岁的微软72亿美元收购了148岁的诺基亚。柯达的衰退和重生,也成为信息产业快速变动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路易坦言:“十多年前,柯达90%的收入来自胶卷,后来胶卷业务一落千丈,公司意识到要转型,但在剧烈的变革中选择哪种新业务,或是保留哪一部分市场,都是艰难的,决策中也难免犯错。”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副总裁王平表示,行业巨人在倒下后想要王者归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世界上能有几个公司和领导者像苹果、乔布斯一样?而且苹果的成功不是从传统PC业务上取得的,是在乔布斯引领下重塑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从而颠覆了智能手机市场,进而带动了平板电脑等其他终端的销量。

业内认为,重组、出售业务都是一种途径,未来能否重展雄风,关键还在于能否重新打造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产品或是技术,否则即使“活下来”也不易,将面临诸多竞争和考验。而且,将过去多年积累下的用户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网络资源全面放弃,现在又“重起炉灶”拓展商用市场,未必是明智的选择。

此外,由于大多数领导者属于管理出身,对于原始技术创新的敏感性较弱,所以,重整出发的巨人们,恐怕短期内还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