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两月不到就“闪婚”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综合新华社、第一财经日报
此次收购,交易额达71亿美元,有望刷新中企并购美国公司的最大金额纪录。然而这次收购从谈判到双方懂事会宣布收购,前后用了不到两个月,消费领域的这次跨国并购也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双方为何要急于“闪婚”?
中介牵线 谈判两个月就达成协议
双汇宣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看上去是一场突然发生的“闪婚”。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说双方关于收购的谈判只进行了1—2个月的时间,就达成了协议,实际上双方的接触已经持续了多年,只不过没有涉及到收购这个话题。
今年73岁的万隆从事生猪屠宰和加工已经有30余年的时间,在技术设备等硬件上的投入并不吝惜资金,作为美国最大的猪肉产品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被当成双汇学习的一个榜样。万隆说,双汇基本上每年都要派出人马前往美国,参观学习史密斯菲尔德,万隆本人与史密斯菲尔德总裁拉瑞·珀普(Larry Pope)也非常熟悉,交流多次。
由于有信任的基础,双汇国际宣布,如果得以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承诺保持其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并将与美国的生产商、供应商、农场继续合作;全美的消费者仍将继续享用史密斯菲尔德高品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尽管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彼此熟悉,却是中介机构将双方带到了收购的谈判桌前,万隆没有说出具体机构的名字,不过有足够的跨国中介机构愿意来撮合这段“姻缘”。
■为啥这么快达成协议?
双汇:国内生猪产业受挤压 需全球布局资源
根据公告,双汇国际以每股34美元的现金并购史密斯菲尔德所有发行在外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史密斯菲尔德将退市,成为双汇国际全资子公司。
中金公司分析师乔洋认为,史密斯菲尔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涉足并引导了美国生猪屠宰和养殖产业的整合,通过持续的规模化并购和部分自建,成就其美国规模最大的肉制品企业的地位。这对于正处于快速规模化阶段的中国生猪屠宰行业而言有借鉴意义。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双汇可能借此机会最终形成从生猪养殖、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未来国内食品行业的并购可能会比较频繁。
目前,中国现在每年猪肉的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左右。但近年来,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村从事养殖业的人手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养殖业耗费大量的水、粮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不再欢迎大型的生猪养殖项目,生猪养殖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中国猪肉要保证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猪肉的供应出现问题,有可能重蹈现在大豆和食用油的覆辙,将来猪肉对进口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美国为何开“绿灯”?
批准收购意在拉动外国在美投资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批准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原因有三:首先,美国需要外国投资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当前,美国经济依然在低速复苏,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仍居7.3%的高位。其次,农业并非敏感领域,如果连这笔交易也不批准,将大大削弱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兴趣。最后,双汇承诺保留史密斯菲尔德管理层和员工,获得劳工组织和地方政府支持。
反观过去几年中,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频频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挠中国企业在美国并购,伤害了投资者的赴美热情。2005年,美国拒绝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2008年,美国叫停华为收购美国信息技术企业3Com;2012年,美国阻止三一集团关联公司罗尔斯在美收购风电场。美国国会在去年下半年更是声称华为和中兴的通信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劝阻美国企业不要与这两家公司合作。
现阶段来看,美国政府的“绿灯”,预示着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的并购交易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也有助于缓解中国企业对赴美投资可能遇阻的疑虑。
史密斯菲尔德:业绩下滑急需拓展中国市场
作为美国的“猪肉大户”,史密斯菲尔德却在2013年显示出疲态。该公司于9月6日发布了最新的2014财年第一财季报告,尽管在该报告期内公司销售额达到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但公司净收入由2013财年同期的6170万美元,下滑到当期的3950万美元。
此前有分析机构指出,在几近饱和的美国猪肉市场,史密斯菲尔德并不会有太大空间;而国际市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点。财报显示,史密斯菲尔德鲜猪肉业务在该报告期亏损6140万美元。拉里·波普指出,公司的国际业务和鲜猪肉业务遭遇了较大的瓶颈,在鲜猪肉销售淡季的同时,对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主要国际市场出口量也下滑。
目前国际市场猪肉的贸易量只有600万吨左右,冯永辉说这个数量只是中国年消费量的10%左右,在猪肉出口市场,美国地位比较重要。美国国内市场对猪肉的消费已经呈现饱和的态势,史密斯菲尔德在最近的一些财政年度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亏损,与美国猪肉市场饱和有密切联系,走向海外开拓国际市场是其重要选择,而占全球消费量一半的中国市场更是绕不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