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鼎:我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

2015-01-05 01:15:2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刘建永 实习生 娄玲珊 发自成都

2014年12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在四川大学体育馆地下室的一家茶馆里,如约见到了周鼎。

周鼎表示,希望公众把注意力彻底转向高校本身的改革去,而不是他个人,今后他不会为了职称而刻意去做什么,也不会借此去做与他能力和身份不符的事情。他又称,通过这件事,以后“要有榜样的态度”。

记者:你是否担心此事过去后被“边缘化”?

周鼎:本来我就是边缘。科研导向里拿科研成果说话,科研成果不多那你就边缘了,就这么简单。学术界开会我永远坐最后一排。

记者:川大刚刚出台设立“卓越教学奖”这一措施,这对你今后评职称是否有利?

周鼎:我不关心这些事情,昨天(12月28日)我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说了这个事情,如果一个老师是为了一百万去上课,他就不配拿这一百万,一个老师如果不是为了一百万去上课,他该怎么上还怎么上。

记者:这件事对你有没有影响?

周鼎:肯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事情迟早会过去的吧。现在学校推出了一个“卓越教学奖”,本来原计划早就要推出,但刚好碰上我这个事件,使得这个奖项的性质会被人误解,这对学校来说肯定是一个影响。大家还以为是危机公关,其实它是预定计划,当初在“卓越教学奖”准备推出来的时候(这个事件未发生以前),肯定是很大的一盘棋。

记者:名气会不会成为新的枷锁?

周鼎:名气不是我的枷锁,如果很多人都在看着你的时候,因为曾经这些人的言论感动过你,就意味着你要对这些人的言论负责,他们相信你就要往这个方向去做。我觉得不是一种想当名人的心态,而是尽管你千般不愿意,万般不愿意,但是你还是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你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事件的代名词。以前我是无名小卒,现在是有名小卒。经常有人调侃我是鼎鼎大名,我说:“错。从小到大,鼎鼎都是我的小名。因为我叫周鼎。”

记者:以后有可能会继续写“我的自白书三”吗?

周鼎:该写还会写,目前我需要拿出一个体现我学识、思考的像样的东西,而不是作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所有的东西都会过去,只有对人类思想文化做出真正贡献的人,他们创造的财富才会被人们永远记住,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记者:迄今为止你对自己的哪一方面比较满意?

周鼎:就是我的《中国文化课》,还有我自己在受到重重约束之下写的文字。这些文章很普通,很多人不看,但是我觉得那些都是我才华横溢的证明。虽然写的不多,但是我自己很骄傲,随便一篇都可以放在语文课本了,远远比那些大家写的好多了。那是我个人认为学识和才华结合的东西,我问心无愧。

我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历史学博士,我自认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所为何事?就为了今天在该骂的时候敢骂一句,该去淡然地面对名利的时候依然淡然处之,这就是我自认为自己厉害的地方。

记者:你的家人有什么看法?

周鼎:压力太大,想来都是一群普通人,突然发现到处都在传这个人的消息,在很多人点赞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骂你。骂我的内容我不看,但是家人会去看,看一次家人心里就紧张一次。我将近四十岁了,生活早就已经固定,全家人都希望我平安无事。

opinion

我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历史学博士,我自认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所为何事?就为了今天在该骂的时候敢骂一句,该去淡然地面对名利的时候依然淡然处之,这就是我自认为自己厉害的地方。——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