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书”漩涡中的周鼎

2015-01-05 01:15:2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该给他点赞吗?

□本报记者 刘建永 发自成都

“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2014年12月23日凌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周鼎在网上发布的“自白书”火了。

在这篇1300多字的“自白书”中,周鼎表示,一直以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但如今教学似乎成了副业,这让他非常失望。他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并认为这是“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当日晚上,再次发表《自白书二》。12月24日晚上,周鼎又发表了《难忘的一天》,谈了自己对前一天的感受。“自白书”里对高校里的教师职称评聘等众多问题提出批评,并称“高校就是衙门,教学变成报账”。《自白书》和《自白书二》发出后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载,并演变成一桩公共事件。

媒体“很坏”

事件的发酵让校方颇感压力。12月24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相关领导找周鼎“谈了话”。12月25日,周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第二天学校领导还要找他“谈话”,一切等“谈话”结束再说。而那几天里,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周鼎基本停止了与媒体的接触。

“我这儿真的没料了”,12月27日,周鼎在电话里一听到长江商报记者的采访要求,有些焦急。

即使在此前并不排斥媒体的日子,周鼎也是有所选择。比如,他相对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在“价值认同”、“气质”等方面与他所认为的“相趋一致”的媒体,如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而对有些“官方化”的媒体,则排除在外,如中央电视台。在接受媒体采访的同时,周鼎也保持着一定的“低调”,不上“镜头”,也不接受“电话连线”,既不露脸,也不露声。

周鼎极力避免将自己“标签化”,他自称不是哗众取宠之人,也不是“反体制的英雄”。他谨慎地将言论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仅就事件本身和“自白书”的内容做阐述,批评的是整个高校体制里的弊端,如“职称评聘”、“学校衙门化”等,虽身在川大,又不特指“川大”。既不“放大”,也不具体针对校方。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自白书”的传播范围有如此之广。之前,他在网上“胡言乱语”最多也只是有几个学生转一转而已。成为“红人”之后,周鼎发现,大多媒体关注的还是他个人和事件本身,如“发帖的原因和动机”、“对职称评聘有何看法”等,而对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关注度却不足,甚至连他之前写过的几篇他认为还很不错的文章都没有媒体理会。

与此形成照应的是相关方面的领导在“谈话”时就告诫过他,“媒体很坏!”校方找他“谈话”时,领导对他表示“理解”,周鼎也客气地回应“给学校添麻烦了”,然而他又固执地加了一句“但我没有错”。

2015年1月3日,长江商报记者登录周鼎的人人网主页发现,在周鼎主页上2013年10月20日之后的所有帖子都找不到了,包括“自白书”。

争议未了

周鼎的“自白书”一出,很快从现实到网络引起激辩,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批评者认为周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评不上副教授就出来“乱叫唤”。如徐州师大“陈青松”发帖称,“自白书”实际上否认高校有一批既能讲好课又能做好科研的老师,这是不客观的,他又称“在批判体制的同时,更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网友“黄秀清”对周鼎“自白书”里的一句话——“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作出回应“他早就该死了”。

中科院“赵燕”表示,“大学老师不宜高估自己精彩与否的授课对学生的影响。”她认为,在大学里能给学生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大学老师基本没有,大学其实是整个环境对学生本身产生影响,而不是个别课程和老师。她又强调“越是大师,课可能讲得越烂”。

四川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冯川在微博上对周鼎表示了认同,“(有些教师)之所以不愿发论文,是因为交钱发论文与他做教师的良知冲突。不应该将论文的发表视作评判教师讲课好坏的条件。”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周裕锴表达了相反意见,他认为“高校教师好不好还是要用科研成绩说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谦则认为,“教学科研不是对立的,问题在评价机制。”

周鼎称:“我不仅是一个教师、一个学者,更是一个人。”无论学术水平、道德、能力等高低与否,他都有发言的权利,尤其在还不认为自己很差的前提下。一个上过央视“百家讲坛”、课堂里连过道都坐满了学生、由于选他课的学生过多以致学校系统都崩溃了的老师,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有人追问。

四川大学方面对事件方面的解释是“学校行政层面跟老师交流不够,产生了误解”。 12月26日,四川大学网站发布了《四川大学关于开展 “卓越教学奖”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通知里称对经过师生评议的讲课优秀的教师,并且担任现职的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不参评。

此次四川大学设立的奖项相当丰厚,其中特等奖一名,奖金100万元;一等奖一名,奖金50万元;二等奖两名,奖金每人30万元;三等奖七名,奖金每人10万元。

四川大学老师周鼎本报记者 刘建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