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斩获中国首个POYi全球年度图片金奖

2015-02-09 01:04:0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石伟)2015年1月5日,长江商报周一全国版用两个版,刊登了本报摄影记者原丽阳一组名为《面具男孩Mask Boy》的摄影作品。近日,这组摄影作品获得第72届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报纸新闻图片故事类一等奖。这是中国摄影师历史上首次获得这一全球最高荣誉。

举办72年来国人首获金奖

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是新闻摄影领域最著名以及历史最悠久的奖项之一,创始于1944年,至今有72年历史,专注于人类生存以及国际事件等新闻题材,此前无中国摄影师获得金奖。

2014年12月份,长江商报记者原丽阳在武汉街头偶遇一对乞讨父子,职业敏感引起他的关注。在拍摄的图片中,随父乞讨的孩子叫谭周羽,只有9岁。在2013年6月的一场大火中烧伤,被诊断为深Ⅱ-Ⅲ度特大面积特重度烧伤,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诱发慢性白血病,但因缺钱治病,父子两只能上街乞讨。

在沟通了解两人的遭遇之后,原丽阳跟了他们一个月,三次奔赴湖南大山。寻找材料的同时,也为男孩的治疗奔走。在此期间,原丽阳为他们拍摄近万张照片,写下数千字的采访、拍摄笔记。

为“面具男孩”筹得23万元善款

照片在长江商报刊登之后,受到潮水般地关注,在新浪图片专栏上点击量超过500万。短短几天,通过线上线下汇集了23万多元的爱心捐款,谭周羽下一阶段的手术费有了着落。

记者近日试图与谭寄海联系,但其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原丽阳称,老谭赶着回湖南娄底大山的老家报销医疗费。那里大雪封山,最近可能联系不上。“那场大火对小周羽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很大的毁坏,为了恢复一定生活能力,小周羽还要做两次手术。目前正准备今年6月份的手术。”原丽阳说,他将和谭寄海保持联系,一直跟踪、关注小周羽的后续治疗情况。

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获奖作品常常与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荷赛”)获奖作品重合,因此也被称为“荷赛的风向标”。

这不是原丽阳第一次获得摄影大奖,2013年他一人独得当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金、银、铜奖。

昨日,新获大奖的原丽阳还在外地出差,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长江商报:关于获奖,有人会说,我的片子拍的不好,是因为相机不好、运气不好等等,你觉得摄影师的眼光和能力,或机遇,哪个更重要些。或者说,对一个优秀的摄影师来说,要拍出好的片子,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原丽阳:我不想谈运气和能力,因为“优秀的摄影师”目前仍然是我的目标。就新闻摄影工作而言,摄影之于摄影师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好片子标准不一,摄影者深入其中更应该享受的是这个过程。相机可以选择,技术也可以量化,但“能力”、“机遇”或者别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

长江商报:你已经多次获得过包括2013年金镜头在内的各种摄影大奖,对你来说,或者说对一些有经验的摄影师而言,在拍摄照片之前,会不会大概意识到哪种类型的照片更容易获奖?

原丽阳:每个摄影师都会拿出自己最中意的作品参赛。但我曾经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当时我并没把握或意识到更容易获奖,包括这次。任何图片的作者,实际上可以通过作品在传播中获得的反馈或者社会影响,来评估其获奖的几率,有些非常有影响的独家突发类作品,(获奖)几率就会很大。当然,这也是很难的。

长江商报:你是什么专业毕业的?具有相关专业学习与拍摄好照片是否有直接关系?

原丽阳:(我是学的)新闻传播学。相机只是工具,经过专业训练也许可以锻炼很好的摄影技术,但好技术不等于好照片,新闻现场也不是影棚。有太多优秀摄影师和所学专业无关!每个人发挥的都是自己不同的优点。

长江商报:您自己在工作中是否有过照片拍得很差很不满意的情况?

原丽阳:很差还没有,不满意太多了。

长江商报:在面对一些苦难者等特殊人群时,想拍摄出具有冲击力的照片,如何做到拍摄的同时不对对方造成伤害?您一般是怎么来做这样的平衡?

原丽阳:忘掉记者和记者证这个事情,把对方当成家人。具体点就是适当的距离,必要的尊重。刚开始工作时我一直患得患失害怕伤害被采访人,最后的结果是远离新闻核心,既没有采到好新闻也没有对于新闻当事人以任何影响。如果有必要适度的言语是可行的,对方也会理解你的某些行为。另外别忘了,要真诚,更要有耐心。

长江商报:此次拍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对方某个情况下抵触、不愿配合,摄影师或者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原丽阳:没有遇到。如果其他题材遇到抵触不配合就需要了解被采访人的心理,然后再寻找切入点。要有耐心。

长江商报:摄影师有时候会遇到一种情况,拍摄的对象或者事物,其意义重大、很有必要被传播,但按照实际情况也许影响拍摄效果,需要对他们稍微调整一下布局、动作、光照环境等,这样做算不算摆拍,您是否介意这样做?或者您的尺度是什么?

原丽阳:新闻拍摄不应该违背新闻事实。调整布局、动作、光照环境有提炼新闻事实的作用,但也存在改变新闻事实的可能,这个全在摄影师把握。

长江商报:从业之初,你是否有过跟行业相关、专业相关的理想?现在呢?

原丽阳:曾经的理想就是现在正在做的。

长江商报:你在获奖访谈中说到了一个词“惩恶扬善”。谭周羽一家经您的拍摄、报道,获得了实际的帮助,您如何看待由你产生的这种能量?是否有过类似的需要帮助的拍摄对象,报道之后并没有引起实际有效的反应?这样是否会有无力感?你如何看到在您镜头下产生的这些不同反应?

原丽阳:我没想到谭周羽可以获得这么多捐款,我也很有成就感。这笔钱是社会爱心人士汇集起来给谭周羽手术用的爱心款,他们是实际的捐赠人,我由衷的感谢他们。钱能用在实际有需要的、有困难的人手里,才会让人感到安慰。

另外,做新闻更重要的是呈现事实,引发关注,发现问题,而解决困难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链接

全球71个国家5.2万份作品参评POYi

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是新闻摄影领域最著名以及历史最悠久的奖项之一,创始于1944年,至今已举办72届,专注于人类生存以及国际事件等新闻图片题材。POYi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关注新闻摄影报道,分类极为细致,每一类都有单幅和组照之分,报纸和杂志等不同载体也分开评选。最初POYi是美国本土的新闻摄影奖项,近年来也越来越国际化。2014年,共有来自71个国家的52000多份作品参加评选,经过三个星期的评选,240份作品获得各类大小奖项。

本报记者原丽阳获奖作品《面具男孩Mask Boy》组图之一。武汉一出租房内,9岁的谭周羽冻得无法入睡,头上的面罩固定着治疗烧伤的膏药。

1月5日,本报首发专题报道截图。

谭寄海抱着捐款箱背着儿子走在乞讨的路上。

谭寄海帮儿子用手指按压,减轻病痛。

◎对话

原丽阳:我还不是

一个优秀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