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村民都是绿色经济合伙人
长江商报消息 洋港镇,下属黄石市阳新县,位于鄂赣的交界地带,当地盛产煤,据不完全统计,在2012年之前一共有36家煤矿。
近年来,因煤矿不景气,当地煤老板已然深陷泥淖,濒临破产,这也让这个边陲小镇经济发展变缓。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煤价持续走低,当地36家煤矿大都被迫关停或宣告破产,只有仅剩的4家还在苦心经营。
曾经作为纳税“大头”的支柱产业已然一去不复返。
“为了避免经济的停滞不前,同时响应黄石市‘生态立市’的号召,洋港镇决定转变经济发展形势,由‘地下煤经济’转变为‘地上树经济’。从而也实现了‘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过渡。”洋港镇镇长黄修斌介绍。
争创农村绿色经济“样板村”
煤矿对环境有严重的污染,并且不可以持续发展。正是如此,洋港镇田畔村村民阚洪凯才决定要成立凯辉农业公司。
2014年,他在镇里的指导下,筹集了40多万元成立了这个公司,并且在洋港镇田畔村的月山上种沙树,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公司种的树已经达到了200多亩。每一亩的种植成本大概在1500元左右,国家财政每亩补贴300元左右,其余的都是他自己通过其他的方法筹集。
黄修斌介绍,在2007年以前,田畔村所有的煤矿可以创造共计20余万元的税收,但现在仅剩下一家煤矿在经营,2014年共缴纳4万余元的税收。考虑到此,村里开代表大会,决定围绕“造林”,打造农村绿色经济样板。
“由于荒山比较多,村里制定了三年灭荒的计划,2014年一共开荒将近1500多亩,用来植树造林。”黄修斌介绍,目前,这些植树造林的资金都是村里的个人出资,村里也不收任何费用,等到他们看到经济效益之后,会缴纳税收。造林的效益来得慢,基本上10年左右才看得见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效益会很明显。
2000多位乡村合伙人
和田畔村不一样的是沙地村,没有大量的荒山可供开垦,但这并不影响沙地村造林发展绿色经济的计划。
黄修斌介绍,沙地村属于贫困村,村里共有2000人左右,900多亩田地,但是村里几乎没有可供开垦的荒山。
2014年,沙地村拿到为期三年的扶贫专项资金共100万元。通过村民的商议后,村里决定从这100万元的扶贫基金里抽出15万元用来种植茶树,计划达500亩左右。
因为村里的田大都是零散的,所以只有通过流转才能化零为整,进行大面积的造林。据介绍,目前已经完成造林100多亩,计划在2016年完成500亩的造林计划。
“因为这个项目的投资是从扶贫专项资金里抽出来的,所以这就相当于村里的2000个人都是合伙人,任何人都可以承包土地来种植茶树,村里依据每亩300元对投资人进行补贴。”黄修斌说,过去村里经济大都依靠煤矿发展,现在鼓励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引导他们发展绿色经济。
植树造林的资金都是村里的个人出资,村里也不收任何费用,等到看到经济效益之后,会缴纳税收。造林的效益来得慢,基本上10年左右才看得见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效益会很明显。——黄修斌
采访时间:2015年2月24日(大年初六)
采访地点:
黄石市阳新县洋港镇
采访对象:
黄石市阳新县洋港镇镇长黄修斌
采访记者:邓国辉 柯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