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是年轻人梦想起飞的平台

2016-06-21 01:01:3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大学生自导自演微电影作品《回》在汉首映

□本报记者 纪文君

介于短片和电影之间的“微电影”,如今正是热门,以其融合青年亚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特质迅速成长。日前,来自武汉体院新闻传播学院大学生微视频创作实践团队的新微电影作品《回》在武汉举行了首次展映,这部不到30分钟、全由大学生自导自演的微电影获得了满堂彩。

主创:让年轻人掌握主动权

《回》这部微电影用29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女孩通过心理治疗,体会到了自己离奇的“前世今生”,从而寻回自我的故事。片中主角生活化的语言、装束,让银幕上的角色都十分具有亲和力。这部微电影由95后导演张灿执导,微视频创作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姚洪磊担任艺术顾问,历时大半年时间的准备和拍摄才完成。据透露,在拍摄时,艺术指导和导演采取四六开的分工,旨在将主动权交给这位“新人导演”。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仅仅十来人的团队,从造型到道具都有着明确细致的分工。导演张灿坦言拍摄时间比较赶,剧本只能边拍边改,而对于这部作品的完成度,他引用了名导库布里克的名言:“每个剧本,导演只能完成60%-70%。目前作品还很青涩,所以把它看成一次历练。”影片艺术指导姚洪磊则坦言,“《回》并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产物,而是一个平台。一部好的微电影取决于其内容和张力。可以回味的东西越多,载量就越大。”他表示,“目前微电影行业正在趋于成熟,网络视频作品版权的保护是其中重要的协同因素。”

专家:微电影仍需在内容上多做文章

据统计,中国微电影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作品年产量达2万部,预计未来3年内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不过,武汉体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则认为,它还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因其相较院线电影,“投入成本不大,时间易于掌控,是让有想法的年轻人试水电影行业的很好的平台,从而鉴别自己今后是否有能力在行业内发展”。 学院副院长万晓红则表示,当下微电影若想形成产业,仍需在精准推广以及优质内容上做文章,同时,合理的广告植入也是应该考虑的。

受访时,两位学者同时提到,微电影短小快捷的特点正符合当下繁忙生活中的“碎片化”信息传播趋势,“人们需要微小的、娱乐性的、信息量含量丰富的微电影”。但他们也表达了自己忧虑,万晓红坦言:“从学术研究来看,海量碎片信息会造成时间浪费,这样的信息能否产生社会价值,取决于接受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认知能力。年轻人更易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挟,需正确引导。”对于当下借助微电影助推“网红”的现象,张德胜直言:“不少网红缺乏底蕴和内涵,必然不会长久。”而万晓红则表示,年轻人应该理性审视热门现象和人物,在微电影选题上也多关注环境、传统文化等主题。”

微电影《回》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