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数据化仍需人工雕琢

2016-07-01 01:50:0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有编剧软件就能代替编剧?

好的编剧对于一部电影和电视剧的成功起到多大作用,无需多言。好莱坞的神级编剧最能说明问题——《钢铁侠3》的导演和编剧肖恩·布莱克在1996年的电影剧本《特工狂花》就曾卖出了400万美元的“天价”。用脑力换金钱,十分合理,但职业编剧们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专业的好莱坞写手、编剧们早就学会借助了高科技的力量。

之前好莱坞编剧圈就诞生过“小说灵感大师”(Novel Idea master)这样的神器,如今编剧软件“率动”(HARTCHART)和“聚作”(WRITERDUET)这样的专业工具也开始有了汉化版,并流行到了中国。别以为这是特例,《新蜘蛛侠——归家》、《功夫熊猫3》、《惊天魔盗团2》、《火星救援》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均采用了这两款好莱坞编剧软件,而咱们国内的编剧宁财神、郭帆等也使用过。难道,机器真能代替人工?

从找灵感的角度,使用编剧软件无疑会产生偷工减料的嫌疑,但追溯近10年来美国编剧的动向,似乎可以看些端倪。骨灰级的美剧迷自然不会忘记2007年发生过的好莱坞编剧罢工事件。2007年11月5日,好莱坞编剧罢工,并直接导致热播的美剧《24小时》宣布播出取消。同月17日,热门改编电影《达芬奇密码》的续集《天使和魔鬼》也宣布拍摄推迟。根据美国西部工会的数据显示,美国电影长片的编剧收入自2009年起下降了30%,而电视行业却在一路飙升,大量的电视剧制作自然需要更多更迅速的剧本诞生,仰仗高科技诞生的编剧软件也是情理之中。

话说回来,高科技永远只是辅助,对于称职的编剧而言,软件只是起到了灵感数据化的工作,后期的细化和润色还是需要人工打磨和雕琢。如果单纯想着用此类软件代替人工思维,恐怕拍出的影视剧将会一团糟。纪文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