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2016-08-17 01:36:4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百年前汉口总商会会长李紫云的济世情怀

□ 本报记者文轩徐楚云

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政治抱负,也是古今许多商界精英的人生追求。

百年前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又称武昌第一纱厂)的创始人,辛亥革命后首任汉口总商会会长,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巨子李紫云,就曾是这样一位扶贫济危、支持革命的商贾翘楚。

“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要读书受教育”

李紫云,又名李凌,1867年出生在江夏县青山新集乡李家湾。由于家境贫寒,李紫云在12岁左右就随父亲在汉口集稼嘴一带挑水为生。当时汉口是靠挑水到户生活,大街小巷总是湿漉漉的;闲下来时,李紫云总将积水扫干利于行人。久而久之,这带商民都称赞这个小孩。一天,巷中福康隆店的老板又一次见到送水的李紫云,忍不住地问其父:这是你家小孩吗?李父回答:是我儿!店老板又问 :为何让这么小的孩子做苦力?他正是读书的年纪呀!李父说:家里太穷……

福康隆店的老板看着勤快机灵的李紫云,决定收其为徒,并让账房先生教他习字、算术,跑街办货也都交他办。店铺老板是位浙江人,没有生育后代,视李紫云为亲人。多年后他们回老家颐养天年,就把店铺交给了账房先生和李紫云打理。

1894年,27岁的李紫云正式接办福康隆店。因人缘善、悟性好,生意日渐红火,并先后在上海、郑州、长沙设店扩张;数年间,就拥有资本逾百万。随着财富的逐渐积累,在汉口积庆里置有丰厚不动产。据《武汉地名志》记载,积庆里“1919年业主李紫云在此建房成里,称同善里。”在《武汉市志·人物志》李紫云传记中,记载其“购置大量房产,仅同善里(今积庆里)就有房屋118栋。”

跃上汉口巨商的李紫云,此刻像其恩人、福康隆店的老板一样,他把目光投向了汉口里巷中的穷人和穷人家的孩子们:他想用自己的财力帮他们一把!

研究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的地方志专家王汗吾告诉记者:“成为巨商后的李紫云,对当时汉口、武昌的一些穷人提供了不少帮助。如李紫云在其住处如寿里每逢周末支起大锅熬粥赈济穷人。还有助资、助学等,民间称其为李‘善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紫云的善举之一是在积庆里建有一“寡妇堂”:寡妇终生不改嫁者,全家都可长期生活于此,且小孩送学堂读书。其余善事不胜枚举。据积庆里一位八十五岁的钱姓老人讲:李紫云有位旧故因洪灾淹没住所,李紫云便腾出一间房收留,这位旧故后来立李之牌位感念所受恩惠。

李紫云倡导“平民教育”,在当时的汉口很有影响。据1924年10月《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四期载:“都市里提倡平民教育一大半要靠商界……汉口商界是可以为全国领先的。工厂主人提倡此事最有力的有武昌李紫云先生……”

李紫云常说“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要读书受教育。”于是,他资助了包括“寡妇堂”在内的一些贫寒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并出售同善里房产8栋作为武昌青山永丰乡小学基金,投资兴建了紫云小学和永生中学。此外还对汉口慈善会、汉口梅神父医院进行了捐助。

谈到李紫云及其善举,知名专家何祚欢和记者交流:这可能与李紫云的不寻常经历有关,他出生贫寒,后遇贵人搭救,成就了大事,遂有感恩之心。尤其是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更是缘于他的成长经历。

“实力雄厚,协助共和;事理通明,赞同起义”

据档案资料记载, 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此刻,武汉的民族工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工商业重镇。武汉工商界为了自身生存发展,在1907年成立了汉口商务总会(后称汉口总商会),李紫云即任民国时期首任汉口总商会会长。

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曾告诉记者,1914年李紫云发起集资,筹办“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后人简称汉口一纱厂。由于厂址在武昌,也称武昌一纱厂,当时规模为华中第一。共筹集股金210万两,其中李占60万两,被公推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百年后的今天,第一纱厂的办公大楼依然屹立在武昌江边。现在该楼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时的李紫云,一边发展自己的实业,一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1915年,李紫云斥资重修北洋桥。北洋桥位于今天洪山区北洋村跨东湖港,是武汉市唯一尚存原貌的石拱桥,它的结构与赵州桥结构相似。现存碑文刻有“兴自唐代,明清二代,屡建屡圮,行人苦之……乡人李凌立”字样。李紫云又于1923年捐资30万串,修筑武惠堤,由白浒山脉至青山镇与武青堤相接,全长20多公里,捐款数为工程款一半。

辛亥革命前期,李紫云曾积极参与汉口地方事务自治,出任堤口上段商防保安会会长。根史料记载,此保安会实际上是当时革命党人驻汉的一个隐蔽机构,宣传自治与民主思想,抨击清政府的专治腐败,从而为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汉口市民迅速响应革命打下了群众基础。在革命党人的眼中,李紫云为人精明干练,热心赞助革命。辛亥首义之时,作为商会会长他发动全市商铺每天准备数百担馒头、酒肉由商民慰劳队送至起义军军营以犒劳军士。汉口军政分府成立时,李紫云赠银10万元以济军需。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题联谢之:“实力雄厚,协助共和;事理通明,赞同起义。”后来,黎元洪离鄂北上就任民国副总统,得知李紫云办一纱厂,又馈赠了亲笔题写《发家致富》的大红金匾。由于李紫云在汉口总商会及各团联合会奔波呼吁对革命所作的重要贡献,他被列为“保卫地方、协助民军”的主要办事人员,是获得二等嘉禾章的唯一江城商人,其事迹载入《汉口各团联合会协助民军纪实》并存留于湖北革命实录馆而名垂青史。

“不给子女留房产,就是不让他们太享受”

也许自身发展的特殊经历所致,李紫云对后代的培养有其独到之处。李紫云有八个子女,六男二女,对他们教育相当严格。

研究撰写李紫云家谱的后人李廷惠告诉记者,即使家里最富裕的时候,李家都没有置固定的宅院,家里近10口人租住在如寿里一栋两层楼房里。李家不买洋车、不用丫鬟,李紫云常说“人生贵贱,皮肉一般”。后来有人问他“你家这么有钱,为什么不给每个孩子置一处房产?”他回答说“不给子女留房产,就是不让他们太享受”。李紫云的女儿出嫁,他仅送了一套家具作为嫁妆。

李紫云的家规很严,其中有一条:不允许纳妾。其二子在外和一个舞女相好,生下一子,李紫云得知后恼羞成怒。一次,舞女带着孩子来李府认宗,李紫云给了100银元,叫她们独自生活、永远不要再来李府。

李紫云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也舍得投入。老大15岁就送去日本留学专攻纺织,老二、老三、老八送到大学深造习法律,其中老三与民国知名人士时任国民党武汉政治分会主席的李宗仁为挚友,其他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李紫云的第四代后人欧阳教授对曾外祖父李紫云的为人经世之道颇有研究,她从小生活在如寿里,深受家族生活的影响,长大后坚持四处踏访李紫云生活与经营的足迹,查找历史资料,希望李紫云的济世精神能够得以弘扬。

欧阳教授告诉记者,做为20世纪初的汉口富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较大的,“唯有读书高”的信念让子女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在李家后人中经商者并不多,分布在美国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的后人,也是以文化人居多。

探访百年前武汉六大资本家之一李紫云的家史,记者再次想到了徽商一望族门前对联:“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