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公里马拉松跑出千亿消费市场

2016-10-31 00:22:4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增长10倍,到2020年参赛人数将达千万

□本报记者 陈乐

马拉松,正日渐成为中国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赛事。

昨日上午,第二届后官湖半程马拉松在武汉蔡甸举办。据组委会介绍,上一届参跑人数6000余人,而这一届“总数超万人,仅健康跑就有6000多人参加”。在湖北,除了今年举办的首届武汉国际马拉松,还有荆门马拉松以及宜昌马拉松相继举办。事实上,近年来,以城市马拉松为载体,在全国都掀起了一股“马拉松”热,且仍在持续升温中。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增加至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5年差不多增长了10倍。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跑步将成为中国的第一运动,马拉松衍生的跑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举办马拉松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

业内人士表示,马拉松能火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该运动适合人群广,各年龄段、各收入层次的国人都能轻易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它不仅能成为新的城市名片,还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消费。这项既满足大众需求又名利双收的赛事,没有几个城市不想参与。”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高志丹介绍:“跑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运动健身方式,成为很多人的健身首选。”相比之下,球类运动强调身体对抗,射箭、射击、击剑、游泳等运动受场地限制,而跑步者只需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另外,除了奥运会和亚运会这样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之外,单个的国际马拉松赛从来不拒绝业余选手报名,开放的名额动辄上万。亲身参与赛事,远比观看赛事对普通人更具有吸引力,这使得马拉松参与群体庞大。

马拉松的火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密不可分。首先国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对于健身、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愿意花钱来享受生活。再加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场地、赛事组织、健身指导都在相关部门尤其是体育部门的努力下不断完善,给了马拉松更多的成长土壤。

今年年初,武汉首届国际马拉松举办时,武汉体育局局长王沈顺曾表示:“武汉已经举办过女足世界杯、武汉网球公开赛等系列国内外大赛,而成功举办马拉松赛将加快‘全国一流体育城市’建设的节奏,提升武汉体育赛事名片的知名度,扎实推进武汉国际化一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国内不少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都有着与武汉相似的想法,通过一届赛事,提升城市知名度,将该城市在旅游、文化、商业等方面的特色融入“跑道”,在众多参与者“用脚丈量生活”的过程中,推广自己。

2020年将有千亿规模消费市场

对举办赛事的城市而言,马拉松赛除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城市的发展和风貌,还为举办城市吸引到大量的资金,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公开数据显示,约有200万人观看了2015年的纽约马拉松。因为这项比赛的契机,主办方一年的盈利额达7300万美元,纽约当地消费税和住宿税的总额达2220万美元,近万名选手一共捐出3450万美元的慈善金额等。综合各方面的收益,该赛事创造的经济效益约达25亿人民币。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认为,马拉松的火热,不仅仅是赛事的火热,还是旅游的火热。他表示,“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不仅在当地,在全国都会引起关注,不少其他城市的跑步爱好者会抓住机会参加赛事,对这个城市的形象推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拉动当地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增长。”

以2016年武汉首届国际马拉松为例,各项赛事运营推广的收入约2.5亿元人民币,赛事运营毛利润达到1.5亿元人民币。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各类马拉松赛事数量将超过800场,参赛人次将达到1000万,这背后就意味着千亿规模的消费市场。

马拉松的火热也是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如运营马拉松App的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对长江商报记者所言,体育产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体育消费包括硬件的消费、软件的消费。比如围绕一个赛事,带动整个产业链消费的升级。徒步、露营、攀岩、马拉松等等,有很多项目可选择,虽然现在还不够普及,但是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所认知,所喜欢。”

马拉松比赛也要突出多元化设计

我国要想把马拉松运动做大做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马拉松的赛事组织能力和承办水平,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一年有超过1000场马拉松比赛,日本全国共有1867个各种规模的马拉松比赛。这些比赛的组织也是通过多年的摸索才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近邻日本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以细致周到的组织闻名,以昨天开赛的大阪马拉松为例,赛前3个月左右便开始招募比赛志愿者。根据志愿者不同的职责,提前组织不同的培训,并保证志愿者的训练充分、分工明确。因为举办比赛而引起的道路管制会早早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在比赛开赛前十天,管制路线图就会在路口、地铁公交车、布告栏等处刊登。同时还会标出替代道路引导驾驶者,以疏导的方式去缓解交通拥堵。

此外,面对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很有可能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业内人士建议:“马拉松比赛可以多元化,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可以根据当地特色,突出当地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设计线路的时候沿着景点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搞成类似于亲子马拉松、团体接力马拉松这类的形式,尽可能地将马拉松比赛办出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