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再无贝聿铭:他的建筑在文化缝隙中优雅地摆渡

2019-05-27 07:18: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贺梦洁 综合报道

5月16日,“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从安静的肯尼迪图书馆到繁华的中银大厦,从卢浮宫前耀眼的玻璃金字塔到古典雍容的苏州博物馆,这位穿越世纪的老人,建筑生涯长达70多年,将自己设计的建筑留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

“建筑即人生” 则是贝聿铭的信条之一,回看他留下的作品,无论是深植于心的东方风骨还是几何极简的“现代主义”都只是他构建美的一个侧面,人们尊称他为“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贝聿铭表示,“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出身金融世家独闯建筑路

1917年,出身世家望族的贝聿铭,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

据贝聿铭传记的介绍,贝氏族人,为躲避元末的战乱,从北方迁移到了苏州,依靠行医卖药起家。乾隆年间,贝氏成为苏州四富之一。贝家人才辈出,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协助陈光甫、庄得之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银行,1917年出任苏州分行经理。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继承了贝理泰的衣钵,继续朝着金融的道路前进。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1946年3月,出任中央银行总裁,1973年出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11年后才退休。

到了贝聿铭,已经是第十五代传人。贝聿铭出生那一年,叔祖贝润生花费80万银元买下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花巨资修缮,供家族之用。贝聿铭曾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贝聿铭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灌溉下成长到了17岁,1935年,他前往美国留学。他没有依照父亲期望的那样学习金融,而是就读了心仪的建筑。贝聿铭辗转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他的建筑天赋也逐渐显现。

1948年,贝聿铭来到地产公司韦伯纳普,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开始从学术转向实操。

在韦伯纳普,他的第一项工作是改建老板的办公楼。完工后,他获得六家杂志的曝光,当然,其中不乏质疑声,但那是一个让他名声大增的起点。

1959年,在为母校麻省理工设计一幢九层楼的实验楼后,贝聿铭慢慢淡掉身上的房地产建筑师的烙印。第二年,他开始正式创业,创建了“贝聿铭与合伙人事务所”。在自己的事务所里,他有足够的空间来践行自己的设计理念。

“全国大气研究中心”是他大展拳脚的第一个作品,被人美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第一幢大厦”。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1971年曾自导自演一部颇为荒诞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主角大闹的那座科学城就是贝聿铭1961年-1967年在科罗拉多州设计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全国大气中心”在6200英尺的弗拉提伦山脉上,要让建筑物在壮阔的大山面前不突兀,建筑的尺度感很难把握。贝聿铭从印第安土著的房子中得到灵感,让整个建筑融入自然,又极具现代感。

此后,他总结了自己心得:使环境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灵感的降临不完全是运气,需要时间的积淀,他童年玩耍的那片狮子林培养了他的灵性。“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

建筑创作走向世界

美国肯迪尼图书馆的建造,让贝聿铭崭露头角。

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震惊了1963年的美国。总统夫人杰奎琳指定建造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人选同样让美国人震惊。在一众著名建筑师候选人中,她选择了相对不见经传的黄色皮肤——贝聿铭。

关于这座图书馆的建筑师选择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说同贝聿铭竞争的还有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不过密斯不可一世、态度倨傲,路易斯则满脸伤疤(小时候遭遇火灾),穿着邋遢,只有贝聿铭事先整理了办公室,放上杰奎琳喜欢的花草,西装革履地接待了她,最终获得了这位“拍板者”的青睐。

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图书馆耗费了十五年才得以建成。但是建成之后,由于设计精美,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作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师,贝聿铭随之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

1979年图书馆落成,贝聿铭62岁,美国建筑界将这年称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几年后,贝聿铭将金字塔“搬进”卢浮宫。1983年,贝聿铭接到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成为大卢浮宫项目的总建筑师。

让贝聿铭闻名世界的建筑正是巴黎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

不过,玻璃金字塔在现在有多受欢迎,贝聿铭当初在法国就受到过多少的非议。据贝聿铭回忆:“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

但贝聿铭并没有放弃,在耐心讲解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之后,转头实操。最终这座金字塔得到了法国人们的认可,也成为了巴黎的地标线建筑之一。

贝聿铭不仅在巴黎留下了自己宝贵的建筑财富,卡塔尔的多哈、日本的滋贺县甲贺市、美国的华盛顿以及德国的柏林,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跨越五湖四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百年传奇人生里,他几乎获得了一个建筑师能拥有的全部荣誉。70年代,他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奖,80年代,他荣获了法国建筑学金奖、日本帝赏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和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奖项。

永远的中国情结

尽管远渡重洋,但贝聿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贝聿铭曾在《筑梦天下》中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 。”

他给自己三个儿子取名都含有“中”这个字,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贝建中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父亲给我们取的名字都很中国。”

1982年完工的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正式“回乡”的作品。这个设计融合了自然元素、文化传统、悠久历史于一体。他试图找到一种绝对中国的建筑表达,却又不用到中国传统的建筑细节和主题。不过成品有点两边“不讨好”,西方人认为这个建筑有些“后现代”,中方则觉得它“太中国”。

1990年,维多利亚港前迎来了香港的地标建筑——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中银大厦。这栋72层的现代大楼创意来自于竹子,形如雨后春笋的建筑,蕴涵着生机和活力。

“中银大厦架构如竹,寓意‘节节高升’;形象多变,不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也不同。这一建筑是少有将文化特色和建筑技术完美融合的作品。”说起这些来,曾与贝聿铭共事多年、参与建造中银大厦的建筑师龚书楷仍然颇为自得。龚书楷还说:“贝聿铭先生一生设计了很多种类的建筑,中银大厦是最特别的一个。”

贝聿铭后来说,“我和我的建筑物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2002年,85岁的贝聿铭在耄耋之际,再次回到苏州,将封山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

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具有西方特色、融东方园林艺术和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建筑正式建成。开馆当天,贝聿铭亲自推开了博物馆的大门。

5月17日,贝聿铭逝世的消息传来,以卢浮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等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建筑管理机构纷纷发文悼念。苏州博物馆发布微博称,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百年建筑百年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珍贵的礼物,更是他心爱的“小女儿”。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贝聿铭先生虽已远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苏州博物馆将永远铭记与怀念。愿贝老于天堂永安。

当天,苏州博物馆的官网首页变成黑白,悼念贝聿铭的专题中写着贝聿铭曾说的话:“我真的很关心这座博物馆,因为我为她倾注了太多的爱和精力。”

苏州博物馆。视觉中国图

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