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湖北将重点建设24座过江通道

2020-04-09 07:38:1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周舜尧

昨日上午,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上,百余名工人戴着口罩在施工现场进行主桥防撞护栏线性调整、围堰拆除等工作,作为武汉市第十一座长江大桥和当前长江上桥面最宽的桥梁,武汉青山长江大桥主体工程在去年已完工,预计将在今年内实现通车,为湖北地区再增添一条过江通道。

未来5年内,为满足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南北交通运输需求,根据相关规划,我国将重点推动实施 79 座过江通道,其中湖北独占24座居首。

为科学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4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规划》解读。

近期重点推动建设79 座过江通道

长江干线自云南水富至长江入海口,全长2838公里,途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连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是目前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内河水运通道,也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廊道。

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近年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稳步推进,截至 2018 年底,已建成过江通道 108 座,基本覆盖沿江区县。其中,公路 54 座、铁路 10 座、城市轨道 5 座、城市道路 21 座、多功能合并过江 18 座,另有 41 座过江通道正在建设。

这些过江通道的建设有力促进了长江南北两岸往来交流,有效支撑了沿江地区城镇体系建设,同时,过江通道仍存在通道总量偏少、部分通道负荷较重、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等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规划》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并结合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过江通道布局的2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180座左右;到2035年,全面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约高效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240座左右。

其中,2025年为近期建设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为满足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南北交通运输需求,在深入开展项目前期并做好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建设。

这79座过江通道中,湖北独占24座居首位,此外还有四川10座、重庆17座、江苏省13座、安徽省9座、上海市2座,以及鄂湘界1座、鄂赣界2座、皖赣界1座。

新建过江公路通道不低于六车道

《规划》提出,到 2035年,规划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 276 座,其中四川省45 座、重庆市 75 座、湖北省 69 座、安徽省 32 座、江苏省 41 座、上海市 3 座、滇川界 1 座、鄂湘界 2 座、鄂赣界 6 座、赣皖界 2座。

在在规划项目建设推进中,《规划》明确多个方面具体实施要求,包括最大程度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遵循空间管控要求;严控防洪河势影响,充分考虑防洪安全相关要求,统筹考虑通道布局对防洪河势的累积影响,对于通道密集河段应进行整体防洪影响评价;切实保障航运安全和发展,合理确定桥梁项目通航技术要求,按规定同步建设必要的防船撞安全保障设施,开展桥隧通深度比选,在下游繁忙河段坚持“少桥多隧”“宜隧则隧”原则等。

在集约节约利用通道资源方面,《规划》提出,要统筹提升各类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单通道运输能力,统筹做好远期预留,原则上新建过江通道中公路不低于六车道,铁路不低于双线,推进多功能合并过江通道建设,推进各种方式通道建设保持同步。比如,规划中的宜昌轨道公铁两用过江通道(跨西陵区、点军区),在功能上就包含了城市轨道(宜昌轨道 3 号线)、城市道路。

在保障措施方面,《规划》提出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和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规划实施情况滚动调整过江通道项目;严格布局规划管控,加强规划衔接,做好资源预留;加强统一标准指导,全面统筹过江通道建设的技术要求,统筹各方式技术经济特点,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技术标准有效衔接、建设同步开展。四是提高运营质量效率,加强过江通道高峰时段拥堵地区交通管理,推动公共交通优先过江,加快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化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等措施。

杨泗港大桥。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