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重磅文件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2020-07-20 07:36: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周舜尧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高新区创新环境的持续建设和改善,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平台。

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2018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达到282.6点,总指数增速20.9%,较2017年提高3.5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增速。自设定指数基期以来(2010年为100点),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八年内增长了182.6点,年均增长22.8点。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高新区整体迈上了“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此次印发的《意见》也提出,要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意见》明确,要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原则,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共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十八条相关措施。其中,有三类都明确提到了“创新”二字,分别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加大开放创新力度”。

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意见》提出了“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措施,支持国家高新区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对在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行政部门(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部门)批准,申请工作许可的年龄可放宽至65岁。国家高新区内企业邀请的外籍高层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申办多年多次的相应签证;在园区内企业工作的外国人才,可按规定申办5年以内的居留许可。

在地方政府层面,今年4月底,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签署协议,提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包括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优势产业合作,共建全国新经济示范高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建西部创新创业引领区;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共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等。

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169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加总达到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比全国GDP增速(6.6%)高出3.9个百分点;GDP总额大约相当于全国GDP的12%,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历经持之以恒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报告》显示,2018年,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59956家,占高新区入统企业总数的49.9%,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8900.2亿元,占高新区整体产业增加值的39.7%,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但是,2018年国家高新区整体工业增加值率为21.9%,人均工业增加值为34.8万元。两者相比发达国家均差距甚远。这表明,国家高新区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有待加强,产业总体的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意见》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包括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和分享经济持续壮大发展,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模式。

《意见》提出,国家高新区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本地基础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园施策,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先布局相关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避免趋同化。发挥主导产业战略引领作用,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等,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若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