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24.5% 中国将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原材料价格

2021-04-26 08:04: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发改委、工信部先后回应,表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总体可控,我国将积极采取举措推动稳定原材料价格。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除了回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还透露,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工业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我国将确保“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总体可控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日前的发布会上表示,这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特征。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具体到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孟玮表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在于我国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同时,中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因此,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在20日工信部的发布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给出数据,头两个月,进口铁矿石、铜精矿的均价同比大幅增长56.6%和44%。原油价格也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大涨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纽约轻质原油期货涨幅均在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上升支撑了下游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他表示,原料成本上涨推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普涨,这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原因。与此同时,下游行业生产恢复形成了供需紧张态势,一季度下游行业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和一些主要机械产品产量都呈现大幅恢复性增长态势,增速远超钢铁、铜、铝等原材料的产量增幅。第三个原因是金融市场短期炒作对价格上涨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黄利斌表示,我国工业体量庞大,部分大宗商品海外采购量也非常大,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对PPI影响非常直接,近几个月上游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都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并随着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尽管部分上游企业盈利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加大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我国具有充足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制造业门类齐全、产能充沛、供给充裕,市场自我调整的适应性较强,有关部门也已经在采取措施加强保供稳价的工作。总体看,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制造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推动稳定原材料价格。一方面会加强运行监测和价格监管,稳定市场预期,及时发布运行情况,做好舆情引导,防范市场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另一方面支持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协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鼓励冶炼企业及加工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

确保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黄利斌介绍,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总体保持了去年四季度的较快增长态势。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79倍。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活力彰显,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27.4%,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5G网络、千兆光网建设和商用加快推进。平台经济、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成长迅猛,线上经营消费场景活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富民之源。”黄利斌表示,“十四五”及中长期制造业发展相关规划正在编制中。其中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规划2020年11月已经发布,其他规划将于今年陆续发布实施。

首先是加快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补齐基础领域瓶颈短板,推动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共性技术平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是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补短板、锻长板,着力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再次是将大力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还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增强制造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