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普医学袁玉宇:进击医疗器械黄金十年

2021-07-30 07:45: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商道

作为首家按照创业板第二套上市标准申请上市的企业,迈普医学于7月26日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坚持创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迈普医学这家国内高性能医疗器械企业的成功基因:率先利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出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技术属国际原创;颅颌面修补产品赛卢,拿下首张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注册证;可吸收止血纱吉速亭,已取得欧盟CE证书……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生物制药、创新制药的黄金十年,那么未来十年会是中国医疗器械的黄金十年。”带着成功上市的喜悦,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的话语更为自信。

擅长难做的事

“我们擅长做难做的事。”袁玉宇说。

进入植入类医疗器械领域,与袁玉宇的求学背景紧密相连。在美国留学期间,袁玉宇就读于有“全球生物材料发源地”之称的克莱姆森大学,攻读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与师兄徐弢(现为迈普医学另一实际控制人)一道,跟随导师从事世界前沿新技术——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又称生物3D打印)的研究。

博士毕业后,是继续做科研,还是创业?袁玉宇选择了后者。回国后,袁玉宇于2008年9月与徐弢在广州创办了迈普医学。迈普医学创立的初衷是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进行产业化,在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开发优质创新产品。

“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做人工硬脑(脊)膜,是我们选择的第一件难做的事。”据袁玉宇回忆,当时,市场上的脑膜产品多为动物源性产品,存在动物病毒免疫风险、可设计性差等缺点,使用时还有诸多限制。使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则仅限于实验室研究,产业应用更是一片空白。

全世界都没有标准,推进新技术产业转化尤为艰难。创业之初,袁玉宇带领迈普医学多学科背景的研发团队持续攻关,从设备研究制造、规模化后的工业化控制,到稳定性控制、质量控制等,不断突破。迈普医学一起步,就将标准更为健全的欧洲市场作为切入点。 “刚创业时就想过,公司必然要进军国际市场。”袁玉宇说。

2011年,迈普医学首个产品人工硬脑(脊)膜补片睿膜拿到欧盟CE证书,获准进入欧洲市场,并在2014年获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意味着增材制造技术真正实现了技术产业化。”袁玉宇难掩激动。

“单一产品取得成功,还远远不够。”袁玉宇说,海外许多同行提供多产品线服务,将手术所需的一系列医疗器械产品“整套打包”。2016年,迈普医学颅颌面修补产品赛卢拿到国内NMPA注册证,正式开展神经外科多技术平台全产品线的战略。

进击黄金十年

“过去十年,我们在技术平台拓展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以产品创新性作带动市场销售,这是迈普医学的主要优势。”袁玉宇总结道。

据介绍,为丰富神经外科产品线布局,迈普医学拓展建立了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等先进制造技术平台,成功开发出系列创新产品。近3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高达27.19%。

2018年至2020年,迈普医学营收稳步增长,分别为8575.45万元、1.13亿元、1.24亿元;扣非净利润扭亏为盈,增长迅速,分别为-294.89万元、1131.81万元及2223.29万元。其中,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产品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销售复合增长率达20.01%。

目前,迈普医学已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止血纱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所需的关键植入医疗器械。

但迈普医学的目标不止于此。“技术平台可以拓展,且同一个技术平台的产品也能在多科室扩展应用。”袁玉宇直言,通过技术平台横纵向延展,公司将继续挖掘对材料依赖度和要求较高、市场空间较大的领域。

“未来3至5年,迈普医学每年都有新产品推出,通过创新产品储备为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袁玉宇说。招股说明书显示,迈普医学已获准注册3个III类、1个II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1个I类医疗器械产品,取得4个产品的CE证书和CE Design证书,并拥有9个在研产品。

从市场需求和产业趋势看,肿瘤、脑溢血和功能性疾病等手术带来的组织修复需求越来越大,消费升级则进一步刺激了口腔科种植产品线的市场需求。此外,集采政策下,迈普医学的技术创新、全产品线优势将更为凸显。袁玉宇表示,公司发展至今积累了技术与产品的雄厚基础,成功登陆创业板更为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会。

在袁玉宇看来,迈普医学的成功上市,受益于注册制改革的包容性,受益于政策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让企业能专注于在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长远部署和持续健康发展。

“上市后,迈普医学将突破生物材料平台,考虑按临床科室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孵化培育和并购等。公司也会考虑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承担起产业链条整合的任务。”展望未来,袁玉宇目光坚定,“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植入医疗器械领先企业,为全球患者提供高性能医疗器械全产品线整体服务。”(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