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 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新增1.8万亿

2022-04-18 08:15:4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一季度,银行业境内口径总资产351.1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1%。银行业总负债321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各项存款同比增长9.3%。保险业总资产25.5万亿元,同比增长2.6%。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4.4%。

各项金融政策持续稳定发力

银保监会透露,一季度我国各项金融政策持续稳定发力,各项工作平顺起步,总体成效好于预期,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信贷投放总量持续增加,1—3月,境内各项贷款新增8.6万亿元,同比多增4455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贷款同比大幅多增,新增1.8万亿元,为去年同期增量的1.7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6万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超7万亿元;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年化利率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贷款新增1.2万亿元,同比多增1092亿元。

同时,银行保险机构抵御风险能力稳步提升。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9%,较年初略有下降。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7.3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99.5%。保险业偿付能力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银保监会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支持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拓宽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渠道,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关停了2805个,2021年末五大国有银行的网点和员工数都同比大幅缩减,银保监会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市场正在收缩,相反,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高度发展的环境下,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引领银行保险机构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分支机构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序性。将坚持服务普惠原则,聚焦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坚持发展可持续原则,做好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确保机构设立的稳定性,实现长期稳健发展;坚持风险管理匹配原则,不断提升内控、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各层级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与机构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加大银行服务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确保基础的金融服务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满足。

持续探索小微金融服务之路

近年来,银保监会立足中国实际,持续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小微金融服务之路。在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数量上占1.5亿户市场主体中的绝大多数,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加剧。为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资金压力,渡过难关,银保监会积极发挥监管逆周期调节作用,在小微企业连年快速增长基础上,2022年继续明确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提质、降价的工作目标,其中就包括“两增”和首贷户的目标。初步统计,到3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5万亿元,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一倍。前三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已经累计下降2.37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抽贷、断贷,鼓励银行通过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给予支持。对于符合续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银行要积极给予续贷支持。

关于防范资产质量风险,银保监会一直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并重,引导银行提升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具体包括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用专业队伍做专业的事,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推动信用信息共享,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措施。

对于房贷以及居民债务风险,2020年以来,银行机构通过延后还款期限,调整还款计划,以及对符合条件的客户不催收、不报征信、不纳入黑名单等措施,为受疫情影响客户纾困解难。例如,建设银行累计为100万的客户延后按揭贷款还款期限,金额大约是4330亿元。农业银行办理按揭贷款延期140万笔,金额4658亿元。有效缓解了受疫情影响客户还款压力,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