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提出五大工程推动外经贸发展

2024-03-19 08:12:4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为推动武汉市外经贸载体创新发展,提高武汉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武汉市政府日前发布《关于推动外经贸载体创新提能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市外经贸载体能级明显增强、对外开放通道持续优化,届时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取得一批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进出口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15%以上。

铁水空对外开放通道持续优化

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武汉市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占湖北省比重超过50%。武汉市依托4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为主,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以及装备制造为辅的四大外向型产业集群,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武汉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2022年,武汉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的10个城市之一。

同时,“十四五”以来,武汉市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新增超过600家,总数近4000家;其中,民营企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50%,外贸活力不断增强。先后组建长江国贸、湖北国贸两大国有外贸平台,引进培育湖北楚象、湖北国控、斯泰兰蒂斯、长江汽车等供应链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实施方案》,武汉市在推动外经贸载体创新提能发展上提出两大主要目标,一是外经贸载体能级明显增强,二是对外开放通道持续优化。到2025年,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取得一批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进出口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15%以上;各综保区在综合评估排名中争先进位,东湖综保区力争入选全国A类综保区,国际产业园外资聚集地作用凸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全国考核评估中“保二档、争一档”,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持续健康发展;年进出口额过百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0家。到2025年,力争近洋航线数达到3条,常态化辐射日韩;天河—花湖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数达到80条;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规模达到2000列。

2024年年初,武汉市发布《关于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进出口总额达到5400亿元,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80条;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枢纽,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化大都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700亿元,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120条。

15项任务58条举措精准发力

《实施方案》提出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外贸主体培育工程、外贸业态创新工程、国际通道建设工程、贸易环境优化工程等五大工程,分解出15项任务、58条具体举措,推动外经贸载体创新提能发展。

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包含强化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引领带动功能,提升综保区综合实力,加快国际产业园建设三项任务。提出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化制度创新,加快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集聚,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每年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0—25项,布局建设联动创新发展区。东湖综保区培育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融资租赁等业态,发展保税先进制造和研发创新,打造光电子信息保税加工中心以及智能终端领域保税研发中心,力争到2025年进出口额500亿元以上。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东西湖园区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模式业务,发展1210、9610业务,力争到2025年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实现年进出口额250亿元以上。武汉经开综保区联动现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进出口额200亿元以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力争到2025年累计签约引进法资企业30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100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10.5亿美元。中德国际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累计签约引进德国或者德资背景企业20家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2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2亿美元。

外贸主体培育工程包含发展壮大外贸龙头企业,推动中小外贸企业集群成势,增强企业转型发展能力三项任务。实施外贸拓市场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促“开口”助“触网”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引进培育百亿以上外贸龙头企业10家以上、新增有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00家以上。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示范区进口规模达到千亿元。

外贸业态创新工程包含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三项任务。力争到2025年引进培育跨境电商生态链企业500家以上。贸易环境优化工程包含优化国际贸易平台功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强化专业化服务支持三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