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碳市场成交额率先突破百亿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当日二氧化碳配额成交量14.3万吨,交易额596.7万元。”11月25日,红绿交错的K线图在湖北宏泰集团旗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大屏上清晰显示。至此,湖北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09亿吨、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7个试点碳市场中交易总额首个突破百亿的市场。
碳交易,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买卖的一种全球公认的市场化减排手段。减排企业可通过出售多余的碳配额获利,而排放超标的企业则需购买配额以抵消排放量。2011年,我国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等七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湖北碳市场正式开市,多年来交易量和交易规模一直位居全国首位。
碳交易量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中国碳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二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目前,中国碳市场交易中心设在上海,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自2021年7月运行以来,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的碳交易,是全球公认能有效推动企业减排的市场化手段——减排企业出售多余的二氧化碳配额,超标排放的企业则需购买碳配额。2011年,国家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等七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湖北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交易量、交易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政府和市场齐发力,托举全球最大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中国碳定价机制正逐步形成,今年4月,碳市场价格首次突破百元每吨,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不少企业实现从“要我减排”到“我要减排”的转变。
位于武汉市的阳逻电厂是首批纳入湖北碳市场的企业。头几年,他们每年都要花数百万元填补碳配额缺口,随着技术改造实现降耗,企业逐步尝到了减碳的甜头。如今,阳逻电厂将目光转向生物质、光伏发电、植物工厂等新生产模式,还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创收,实现“点碳成金”。
作为典型案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投入近5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在国内外50多条熟料产线上使用替代燃料,平均替代率达23%,远高于行业平均的5%。仅去年,该企业通过交易13万吨盈余碳配额便收入600多万元,充分体现了碳市场对企业减排的激励作用。
碳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
“4.09亿吨的成交量,相当于我国森林一年吸收二氧化碳总量的三分之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一年可以吸收超12亿吨的二氧化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意味着碳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价格发现机制愈加完善,也反映了企业减排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里程碑是碳市场机制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
数据显示,湖北碳市场覆盖了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共448家;2023年,有45%的控排企业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湖北宏泰集团副总经理兼中碳登董事长尹俊介绍,得益于此,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湖北。中国碳市场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51亿吨,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在碳市场机制的带动下,湖北用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
2025年临近,中国向世界承诺的“3060”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又近了一步。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湖北碳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不仅彰显了中国碳市场的活力与潜力,也为全球减排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