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重要营商环境如何构建
长江商报消息 产业生态是重要的营商环境,也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促进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如何构建好产业生态,让更多国内外企业落户湖北?
省人大代表们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吸引力展开热议。
省人大代表周红艳:
产业串珠成链,企业“隔墙供应”成现实
“回顾企业落户荆门的过程,也是一个产业串珠成链,‘锂’想成为现实的过程。”省人大代表、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总裁周红艳,带来了亿纬动力落户荆门的故事。
她介绍,2012年,受到家乡热烈邀请,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博士在荆门高新区,创立了一家新能源锂电池企业——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凭借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锂电池行业经验,亿纬动力在2014年开始专注于动力储能电池领域。2015年,亿纬一区建成,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规划达到3GWh。
近10年时间里,亿纬动力已建成9个厂区,建成产能152.6GWh,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荆门高新区不仅展现了高效的服务水平,还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链。”周红艳说。
科达利作为亿纬动力的结构件供应商,在荆门高新区的多次招商拜访下,最终被荆门的诚意打动,投资10亿元建设荆门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如今,荆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内,依托亿纬动力这一链主企业,已带动59家锂电相关上下游企业落户荆门,形成了完整的“电池材料—电芯制造—废旧电池梯级回收利用”全产业链。
2024年12月,亿纬锂能超级项目一期在荆门正式投产,项目周边、分布着恩捷和科达利工厂,未来将建设数字化物流系统,企业“隔墙供应”将成现实。
省人大代表陈华:
助企“寻路”转型,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当阳,曾凭借31个工业行业的落地生根,成为全省首个财政收入亿元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等问题逐渐凸显,面临产业转型尴尬。”省人大代表、当阳市市长陈华说。
为突破这一瓶颈,当阳与企业一道,成立主导产业专班,对照产业链图谱,用链式思维谋划招引项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访谈中,陈华带来了“寻路”的故事。
六国化工,一家以磷肥生产为主的化工企业,面临行业利润空间缩小和生存压力,急需转型升级。当阳市政府得知后,迅速组建专班,用半年时间带领企业“寻路”,深入其上下游客户企业,感受新能源行业的火热发展。
针对企业新上项目的二十项保障诉求,政府形成了推进清单和解决方案,成功推动母公司铜化集团坚定转型信心,投资105亿元建设徽阳新材料项目。
陈华介绍,该项目的落地实施,引来了化工头部企业万华化学的关注,经过一年多的跟踪推进,去年6月万华化学正式入股该项目,预计今年底就能竣工投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利润、纳税分别达到120亿元、10亿元、6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湿法磷酸企业。
为企业“寻路”,是当阳构建产业生态的一个缩影。
“在政企携手寻路中,不是盲目地转,不是单一地转,而是聚焦产业链,寻找上中下游关联性强的企业和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共筑阳光雨露充足的产业生态。”陈华说。
省人大代表冯玉强:
坚持“链”式思维,变“项目招商”为“产业培育”
作为鄂西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老河口市正奋力打造产业生态型营商环境。
省人大代表、老河口市委书记冯玉强说,凭借工业起步早、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坚持“链”式思维,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构建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变“项目招商”为“产业培育”,上下游联动、多领域融合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冯玉强分享了“三块牌子”、三家上市企业和一个亮眼数据的故事。
三张牌子,是老河口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通过国家发改委试点示范验收;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家上市企业,是顺博铝合金公司、长源朗弘公司、中力电动叉车公司。
“产值从2023年的2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8.7亿元,同比增长22.6%。”冯玉强介绍,这个亮眼数据背后的逻辑是,老河口聚焦绿色循环经济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循环回收利用—高品质材料供应—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的产业生态模式。
示范区先后引进培育顺博铝合金、中力电动叉车等20余家重点企业,推动顺博公司铝水直供长源朗弘、楚凯冶金直供得一新能源等近地化配套。其中,长源朗弘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成本2000万元以上,产品合格率可达95%以上,稳居全行业第一。
“示范区已进入20%以上增速态势。企业聚集度高、配套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冯玉强说。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