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将推动超20个大模型赋能应用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武汉市经信局、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数据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多部门2月25日联合召开发布会,解读《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称“人工智能10条”)。今年武汉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发挥“场景办”作用,推动20个以上行业大模型赋能应用,助力武汉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创新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应用先导高地。
“人工智能10条”将实施
武汉市政府日前发布“人工智能10条”,对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数据开发利用、推动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高端人才引育、加强科技金融赋能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尤其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将根据项目投入、实施难度、实施成效等情况,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在普惠性上,将根据算力使用情况每年设立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算力服务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武汉围绕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建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6个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过30个,应用场景超过500项。
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在“人工智能10条”发布后,今年武汉市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20个以上行业大模型赋能应用。如在工业领域,推动格创东智的章鱼工业大模型服务智能制造,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在教育领域,推动理工数传的BOOKSGPT大模型创造一个个AI编辑、AI画师、数字人“书小二”。在生物医药领域,推动兰丁智能的“思邈”病理诊断大模型30秒揪出癌细胞,成为病理诊断的智囊团。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有关部门正针对楚材系列人形机器人整机团队,制定落地细化方案和支持举措,推动汉产机器人量产应用;聚焦“以整带零”,通过整零协同打造核心部件全产业链,打造高可靠性柔性灵巧手、爆发式电驱动关节、电子皮肤等自主创新成果,还将征集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和推广典型应用。
在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将推动整车升级,推动岚图“端到端”的智驾车型早日量产,推进猛士、东风乘用车等自主品牌与华为、百度等自动驾驶企业合作,力争新车L2以上级别智能驾驶系统装配率达50%以上。推动芯擎科技自动驾驶芯片进入量产阶段,开发舱行泊一体产品。支持黑芝麻智能华山系列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在更多车型搭载与应用。
同时,武汉将支持龙头硬件厂商在汉生产AI消费终端,谋划推动智能体一体机、AI手机及AI平板、AI眼镜等关键研发和生产项目在汉落地,加快臻想智慧医疗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投产,推进AI手术机器人、AI手术室临床验证,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相关产品加速推广应用。
光谷将建一批公共服务创新平台
光谷曾出台全国首个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目前光谷拥有人工智能企业500多家,涌现出一批优质本土企业。作为打造武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核心承载区,东湖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将聚焦AI场景应用,举办创新应用大赛,面向全国征集AI创新应用项目,吸引全国优质项目和团队落地。
东湖高新区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共性服务需求,将建设算力调度、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大模型评测开放服务、大模型及语料应用服务、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撑、数据开放、工具支持、大模型评价与试用等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在基金保障方面,光谷将推动设立人工智能专项投资基金,聚焦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加大人工智能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资金支持。
武汉市数据局在会上透露,今年武汉市将聚焦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科研创新等12个行业领域,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与个人数据分类分级开发利用,建设不少于20个高质量数据集,打造一批驱动大模型应用、赋能实数融合场景,营造合规高效、开放有序、安全可控的高质量数据集开发利用生态。同时还将加紧制定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授权运营、登记管理等制度,探索数据收益分配机制,建设“汉数通”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