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力争今年未来产业规模突破600亿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近年来,武汉市围绕未来产业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3月3日,武汉市经信局发布消息,2025年,武汉市未来产业将重点聚焦未来显示、先进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未来新材料、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细分领域,以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为重要支撑,在关键“未来之鹰”企业前沿核心技术突破、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引领等方面发力,持续推进现有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力争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50项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当前,武汉市在未来产业领域已取得50项关键创新成果,涵盖未来显示、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助推相关产业链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新型显示领域,武汉市大力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突破了非破坏性车载智能AI检测设备等前沿技术,孵化转化高性能OLED发光层材料等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武汉创维、武汉光电工研院等单位围绕Micro LED、XR扩展现实显示屏等方向,实施多项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夯实武汉在新型显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尚赛光电、华引芯、珈源量子点等企业也在OLED、Mini-LED、量子点光学扩散板等前沿方向持续发力,进一步夯实武汉在全球新型显示领域的竞争优势。
在半导体产业方面,武汉市聚焦先进封装技术和高带宽内存(HBM)领域,实现多晶圆先进封装技术突破,半导体激光装备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研发面向7nm以下技术节点光刻应用的极紫外相干光源,突破基于玻璃封装的激光诱导微孔深度蚀刻技术。此外,武汉正组织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湖北江城实验室、湖北九峰山实验室等围绕硅光融合、异质集成键合等方面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攻关。
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武汉市将加大对整机制造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优必选、格蓝若、科大讯飞、京天等企业在整机制造上实现突破。同时,本土企业斯威特、华威科、科峰智能等将重点攻关电子皮肤、精密减速机、丝杠等细分领域,围绕人形机器人整机及“大脑”“小脑”“躯干”“感知”等方面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2025年,武汉市将创建升级5个创新平台。其中,将升级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光谷国际脑科学创新中心创建脑机接口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嘉必优等头部企业将升级生物制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武汉还将组建2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平台,涵盖光谷华汇、科峰传动、华威科、衡惯科技、格蓝若等链上重点企业,并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团队,联合组建2家创新中心。今年,武汉市将推进武大、华科等院士团队的4款人形机器人整机开展示范应用和小规模量产。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智能化
作为武汉市未来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人工智能正加速关键技术突破,并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武汉市将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人形机器人等方向,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创新生态。
武汉市将支持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研发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控系统;推动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突破C-V2X智能软硬件、AI智能座舱系统等核心技术;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将重点攻关汽车具身智能体应用。此外,武汉市将助力芯擎科技推动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进入量产,并针对智能座舱+高速快速路NOA自动驾驶场景需求,开发舱行泊一体化产品。预计2025年,武汉市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形成不少于20项技术创新成果。
2025年,武汉市将重点建设12个园区载体。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就提出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人形机器人等方向,推动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南太子湖人工智能产业园、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发挥产业孵化和集聚作用。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脑机接口领域,武汉市将支持武汉协和医院-衷华脑机院企联合实验室,围绕神经胶质瘤瘤机接口、柔性硬脑膜外脑机接口系统、人工视觉、人工脑骨膜等方向开展研究。同时,武汉市将组织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攻关脑信号采集、神经信号处理、脑机接口芯片等关键技术,打造2—3项标志性成果,并推动脑机接口电极、芯片、智能康复设备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