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蓝皮书:2023年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585亿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近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慈善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作为中国慈善公益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慈善蓝皮书》自200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连续16年记录和见证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
《慈善蓝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持续保持增长。报告将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设定为全核算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测算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585亿元,较2022年增长2.39%。
其中,乡村振兴领域成为慈善资源投入的重点方向。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显著增长,基金会数量从3254个增至3350个,社会服务机构从108072个增至110638个,社会团体数量从83405个增至88540个,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尽管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报告也指出,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结构性挑战。2023年,中国社会组织总量为88.16万个,较2022年下降1.09%,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此外,慈善信托年度备案数量和资金规模增速明显放缓,反映出行业在资源动员和项目创新方面需进一步突破。
报告特别强调,慈善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不均衡现象亟待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异导致部分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充分支持。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仍需提升,报告建议通过加强透明度、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措施,增强慈善行业的公信力。
政策方面,2023年,中国慈善事业在政策层面迎来多项利好。新修订的《慈善法》正式实施,为慈善信托的稳健发展筑牢法律根基,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规范了运作流程。同时,关于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慈善信托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相继出台,填补了制度空白,推动慈善信托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运作。
数字化转型成为慈善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报告指出,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在慈善领域的深入应用,有助于提高募捐效率、追踪资金流向、增强公众参与感。例如,部分慈善组织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善款透明化,提升了捐赠者的信任度。
《慈善蓝皮书》提出,中国慈善事业需在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慈善力量将进一步聚焦民生领域,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加大投入,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等提供多元化、专业化服务。同时,慈善行业需加快自律体系建设,推动各类慈善主体在规范性、专业性、透明度等方面整体提升。